| 
   
No.5 变形阅读法 
  文章的内容不变,只改变文章行文格式、改变文章形态的阅读,就是“变形阅读”。 变形阅读追求“变”,在“变”中让我们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内容之美。   变形阅读主要指“变文为诗”“变诗为文”的阅读,也指“变一段为多段”“变一层为多层”的阅读。   变形阅读适用于那些语句精短、音调和谐,具有阳刚之气或柔美之情的,以及具有描叙之美的文章、文段,是一种别有情趣的阅读实践活动。将它用于阅读过程之中,起码有两大好处。首先,因为需要“变形”而牵动着同学们深层次地进入课文并专注地对文章,并专注地对文本进行分析体味揣摩;其次,因为文章的变形而让品味、阅读或朗读的过程变得有趣有味。所以,变形阅读常常是让美的文章、美的语言更加美好的阅读。   下面就是“变形阅读”之一例:“变文为诗”的阅读。这是《藤野先生》中非常关键的一小段话语,用这种方式可以极好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有时   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   不倦的教诲,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   是伟大的,   虽然   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如果我们来朗读这变形之后的文字,给我们感觉将是:舒缓,深沉,激情,韵味十足。       下面是“变形阅读”之又一例。我们将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由“一个整段的形态”“变形”为两个层次、三个层次、四个层次。由于这种变化,我们需要进行品味与分析,我们将更加有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将从中获得更加强烈的审美感受。   下面是《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现在将《记承天寺夜游》“变形”为两个层次,一层为描叙,一层为议论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现在再将《记承天寺夜游》“变形”为三个层次,一层为叙述,一层为描写,一层为议论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还可以将《记承天寺夜游》“变形”为四个层次。   此次“四个层次”的“变形”由同学们来完成,完成之后还要说明之所以这样“变形”的理由。 
No.6 唐诗素描法 
  唐诗素描,就是素描唐诗。   就是用描叙的方法,用渲染的方法,用添枝加叶的方法来改写唐诗。   先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对它的“素描”(这是一则理性感悟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在久久的飘泊中你会渴望宁静,在人世的是是非非里你总有烦倦的一刻,在无数聚散之后你想要一个诚恳地守护你的朋友。   如果你正是带着这样一颗疲惫的心走到一座凝然伫立的青山前,你坐进它的沉默和温厚,坐进它的永恒,它将告诉你,自然才是才是永远可以信赖的朋友。   你仍在世上奔走,但山已把永恒的意味告诉过你。 
(文/骆玉明,选自《青少年阅读》) 
  再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对它的“素描”(这是一则意境拓展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   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扬的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皆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文/曾冬,选自《语文学习》) 
  唐诗,文学的瑰丽的无价之宝;唐诗素描——文学的再创造。   像诗一样,像画一样,像歌一样;清新,秀美,生动,雅致。   创作“唐诗素描”,让文学之美成为浸润心灵的涓涓细流。   如果我们放开视野,同样也可写“宋词素描”。   如果我们变换角度,还可以用素描的方法描绘“唐诗人物”和“宋词人物”……   请同学们自选内容,写一则“唐诗素描”或“宋词素描”。 
No.7 妙点揣摩法 
  妙点揣摩,指的是欣赏文章的美点,品味文章为什么写得好,好在何处。   妙点揣摩,美点寻踪,妙点列举,指的都是品味、探求文章的美妙之处,是同一方法的不同说法。这种方法,人们在写文章时常常用到,我们在读文章时也要用到。   妙点揣摩,是品位高雅的阅读欣赏活动,是快乐的有趣的阅读欣赏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在研读、品味、探求、欣赏之中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恰切生动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生动的启迪的好语言、好笔法、好画面、好形式等等内容。   妙点揣摩,是一种审美的阅读,是一种作品欣赏式的阅读。它既可以运用于文学作品,也可以运用于一般社科文章;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也可以直接就文章的某一部分进行品读欣赏。   下面的文字,就是典型的妙点揣摩式的文字: 
余光中《乡愁》欣赏 
  余光中的诗《乡愁》看起来很美,读起来很美,细细地品味一下,更觉美感浓郁:   题材之美。余光中《乡愁》这首诗的题材就是“乡愁”,它深深地表达出海峡彼岸人们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也传达出所有海外华人的乡恋之情,它以深情动人的美好题材及鲜明主题到处传扬,走进人们的心灵,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结构之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各节行数、字数相等,格式相同。四节诗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层叠式的结构,显现出特有的形态之美与建筑之美。   时空之美。从整体看,全诗时序分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与“现在”就是明显的语言标志,它们精巧地浓缩了人生,展示了过去与现在,惘怅着将来;每一节诗都在轻轻叙说着一个久久思念、苦苦思念、深深思念的故事。   音乐之美。全诗生动地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韵律,表达出一唱三叹、如泣如诉、意境悠远的抒情效果。诗句长短的不同造成了停顿、节奏、语气与语调的变化,便于表达思念的深情;叠词的选用起着舒缓节奏、深化情感的作用,多个叠词的使用酿就了音节的回环之美。   比喻之美。作者将思乡之愁这种悠长缠绵的情感化作了实实在在的物象。那些人们都很熟悉的再普通不过的物品成了情感的载体,“邮票”寄走了时时的眷念,“船票”引发了难言的离愁,“坟墓”带来了不绝的遐思。“乡愁”就是这样触动着人们的情怀。   虚实之美。这是诗中深层次的美。诗的前三节都比较“实”,诗中的“我”也可以说是具体的“我”,而诗的第四节就将全诗的意境升华了,个人之愁在这里升华为民族之愁,这时的“我”也就成了远离祖国的游子的化身,那思念祖国的“乡愁”,可以说是“我”一个人独有的情感,更可以说是千万海外华夏儿女共同的感受与心声。   读了这样的文字,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对诗歌《天上的街市》或《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说上几句“妙点揣摩”的话呢? 
No.8 课文作文法 
  课文作文,就是以“课文”为素材的作文活动。   因为有课文作为素材,我们写作起来就会觉得不那么茫然,不那么困难。   课文作文是“读写结合”的重要手法之一。可以说它是阅读课文的一种侧面手法,即通过“写”的方式来“读”懂课文;也可以说它一种既能培养思维能力又能训练写作能力的活动。   从一般的写作形式来看,改写、缩写、续写、扩写、补写等方式都可以运用于课文作文,写读后感、写评论等等也可以运用于课文作文,但仅此还不行,还需要我们寻求新的视角,创造新的形式。   如《端午的鸭蛋》的课文作文方案设想——体现角度的变化。   用多个角度不同、身份不同的“假设”来让学生成为课文中的角色并进行写作,从而形成课堂写作的非常意趣。   请同学们自选下面的题目写“作文”:   假如你是推荐《端午的鸭蛋》的作者,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以“家乡的咸鸭蛋”为题写几句话。   假如你是高邮的厨师,请你说说“咸鸭蛋吃法之一二三”。   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乐在端午节”为题写一段回忆。   假如你在高邮长大,请你以“童年的端午节”为题写一段抒情的话。   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以“我的鸭蛋络子”为题写一段说明文。   假如你是课文里的青少年,请你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题写导游词。   假如你是《端午的鸭蛋》的高邮读者,请以“我为家乡而自豪”为题写话。   从活动形式看,这种活动融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于一体,既是一种“课文作文”的形式,也是一种“创境作文”的形式。课文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例子,既为同学们的阅读提供了范本,也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了美好的素材。   这样,我们就运用了“多向假设”的手段,从更多细节性的角度理解了课文内容。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