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读书网 > 阅读 > 中国文学 > 民主的细节

分节阅读_19

作者: 字数:5728 更新时间:2016/07/07

分节阅读_19

 003年 
12月 
3日,最高法院作出裁决,以 
5比 
4的微弱优势,裁定该法案“合乎宪 
法”。可以说,“政治平等派”在一个更高的山头插稳了旗帜。 

总的来看,从 
70年代开始,美国竞选法案是沿着“政治平等”的方向前进的。虽然那 
些走投无路的“软钱”目前还在寻找影响政治的方式(据说目前的逃窜方向是具有党派倾向 
的民间团体),虽然“言论自由”派还在为有话不让说而忿忿不平,虽然无论怎么样改革, 
富人的选举捐款势必多于穷人,但是选举改革的方向,始终是防止经济上的不平等转换为政 
治上的不平等。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社会里的自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但是观察美国竞选法案 
的变迁,我们发现“资产阶级言论自由”,在选举捐款问题上,实际上是在一个被围追堵截 
的过程中。如果民主选举是一场盛宴,正是成千上万个名不见经传的、出于个体利益或者“信 
念”而从自个儿腰包里掏钱的“小人物”,自告奋勇地在给它“买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建设世界一流中小学 

中国高校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大跃进”的阶段。据统计,1998年中国的大学招生人数还只有 
107万,到 
05年已经有 
500万左右,不到十年,升学率从 
9%上升到 
21%。这种“大跃 
进”趋势对高等教育本身的贡献有多大不甚清楚,但是它的财政后果却令人堪忧。前一段, 
媒体曝光说吉林大学欠贷 
30亿,引发许多高校都纷纷出来吐苦水,“倾诉”自己的财政问题。 

其实,高校的财政危机是整个社会缺乏“财政问责体制 
”的一个表现而已。它与政府给一些效 
率低下的国企“有去无回”地砸钱异曲同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更糟:国企产品质量如何、竞 
争力如何,市场还可以检验,教育质量如何检验就要难得多;国企缺乏竞争力还可以通过拍 
卖、并转甚至破产等方式重组,高校哪有这么容易重组?如果说公共投资的一个弊端是“财 
政软约束 
”,那么高校财政体制是这个 
“软约束 
”问题里最软的环节之一。高校管理层大约也 
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抱定一种“大学请客,政府买单”的态度搞“大跃进”。 

高校这种“我请客,你买单”的轻浮态度,正好与政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虚荣心一拍即合, 
导致了大量公共资源稀里糊涂地流入高校、不明不白地被花掉。一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投 
资稀缺,许多孩子们识字的机会都没有;另一方面,我们成天嚷嚷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一会儿“211工程”,一会儿“985工程”,钱哗哗地往高校倒。“一流大学”的愿望虽然美好, 
但我总觉得有点家里这边还缺米下锅、那边就非要跟邻居比谁家计算机配置更先进的意思。 
就在中国这些年忙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美国近年的一个重头戏却是“建设世界一 
流中小学”。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和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似乎是一个连续谱的两个极端。中国的孩子学习书 
包重课业难补习班层出不穷,是作业和成绩的奴隶,美国则似乎相反,孩子作业少课业简单 
放学早课外活动多……一个极端固然不好,另一个极端却未必就好。调查表明,美国中小学 
教育质量不佳。03年 
OECD的一个报告指出,在 
38个被调查国家中,美国 
15岁学生的 
数学能力排 
24,科学能力排 
19,阅读能力排 
12,解决问题能力排 
26。在一个竞争激烈 
的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放弃基础教育,就是放弃未来。美国这样一个一心领导世界的国家, 
怎么会听任自己的中小学教育沦为“二流”呢? 


“不让任何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方案,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 
的。它是联邦政府针对公立中小学的一场教育改革,01年底国会通过,02年初由布什签署, 
至今已经 
5年。 

这个改革的宗旨就一条:让公立学校对公共资金负起责来。其核心举措是用标准化考试的方 
式对 
3到 
8年级的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进行年度检测,以此衡量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 
如果学校连续两年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那么就应该允许学生转到别的学校去。 
如果连续五年没有改进,就可能更换该校的领导管理层。当然,该法案还包括其它的重大举 
措。包括加大联邦政府的教育投资力度;考核教师的水平,给教师的“上岗”设立一个门槛; 
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方式有更大的发言权,也给家长择校更大的自由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这个教育改革的本质,可以说是“将竞争机制引入计划经济”。美国教育部声称,此项教育改 
革 
5年来成效显著:9岁儿童过去 
5年的阅读能力提高程度超过之前 
28年的总和,为 
1971 
来最高;数学能力也是 
1973年以来的最高点(13岁儿童的数学能力则为有史以来最高); 
9岁黑人和西班牙裔儿童的数学能力达到新高,白人学生和有色人种学生的差距缩到有史以 
来最小。 

当然,这项改革也不是没有阻力。最大的阻力,显然来自于教育系统内部。这其实不难理解, 
以前我就是制造产品就行了,现在你非要加一道产品质量检验的程序,还要考核我的技术水 
平,我当然不乐意了。教师本来就是工会势力的“重镇”,加上政府的钱谁花起来都不心疼, 
所以说这项改革的确是触动了一个重大利益集团的根基。 

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这项改革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比如,由于标准 

比如,又;准标核考的自己低压意地刻,”绩成出“了为州些的,一府决定是州政准标的试化考 

不少老师抱怨这种考核方式只是鼓励“应试教育”,并不一定真正提高学生们的水平;还有人 
指责联邦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当然,这些批评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性的,对“公共教育质量 
应该有评估标准”这个核心,并没有太大争议。 

其实,这项改革体现的是民主体制的基本精神之一:公共资源的要对公众负责。让贪官污吏 
们公款吃了喝了固然令人痛心,但即使是用在公共事业上,如果对这些钱花的效率效果不闻 
不问,一味砸钱“连个响”都听不到,同样是浪费的一种。事实证明,公共教育是投资的问题, 
但不仅仅是投资的问题。如果没有对教育质量进行考核的问责体制,再多的钱都可能打水漂。 
比利时人均教育投资只有美国的一半,但因为开展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学生水平远在美国 
之上。虽然考核体系可能强化教育中的“应试”成分,但是别忘了,美国不是中国,美国的国 
情并不是孩子们背着小山一样的书包起早贪黑地做作业,而是孩子们书包都用不着背下午三 
点就放学青少年中吸毒怀孕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项改革的目标并不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 
生并以此决定他们的未来,而是用考核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从而督促校方和教师尽责尽职。 

就在中国忙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美国却在忙着“建设世界一流中小学”。中国的某 
某大学又上了某某大学排行榜固然鼓舞人心,不过我总觉得先吃饱肚子再跟邻居比计算机配 
置更合情合理。事实上,即使就“效益”而言,重视基础教育也是一件“合算”的事。据统计, 
教育投资的社会回报中,初等教育回报最大,高等教育最小。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初等、 
中等、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分别为 
23%、15%和 
11%。道义上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说 
建成几个世界一流大学是为中国“锦上添花”,那么填补基础教育的财政漏洞则是“雪中送炭”。 
政府的职责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我觉得,这事没什么好讨论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有钱人该交多少税 


我以前单知道人类社会中会产生明星,却不知道在病类中,也会有明星。然而,“非典”这 
半年来以其神秘、凶猛而名声大躁,雄辩地证明了就是病,也能病出明星风范来。 

碌碌无为的平庸之病,诸如胃病,关节炎等等,虽然是病中老将,多年来戎马倥偬,为争取 
病毒的生存空间而浴血奋战,却也只能对非典的崛起而自叹不如。然而最不服气的,恐怕还 
是“艾滋病”。艾滋病比非典出道更早,身手更狠,却始终默默无闻,不能不说是病途失意。 
据联合国数据,中国现在至少有 
1 百万爱滋病人,但迄今为止,爱滋病还很少象非典那样 
大摇大摆地走上新闻头条,爱滋病人也不像非典病人那样,可以长驱直入医院,接受高效的 
免费治疗,也难怪爱滋病对非典感到妒火中烧。 

其实非典的成功之道,无非是“眼光”二字。它下车伊始,就直捣政治经济重镇北京、广东 
等地,确立了威胁社会“强势群体”和国际资本的路线,不像爱滋病那样胸无大志,和经济 
的或者道德的弱势群体勾勾搭搭。因为疾病是“明星式”的,所以治病是“运动式”的。各 
级领导,各界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集中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将病魔扼杀在摇篮之 
中。 

然而,等到“明星”病的热闹平息、铅华散尽,在这个 
8 亿农民缺乏医疗保障体系、而城 
镇居民的医疗权益也岌岌可危的国家,我们还是要面对一个简单的问题:一般的人,在一般 
的地方,生了一般的病,该怎么办? 

运动的脂粉拭去之后,还是要回归制度。这个制度可能是个什么样?也许西方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作为一个参照。我们不妨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一个美国人生了病怎么办? 

一般情形下,如果一个美国人有工作,他的工作单位会从私人的保险公司为他买保险,生病 
时,他拿着保险卡去看医生,看完了病,医生会把帐单寄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再把钱寄给 
医生。其间虽然病人也要付一些手续费或分担一些费用,但总的来说,病人不至于被医疗帐 
单压死。 

也就是说,一个四角关系支撑了美国最通常的医疗保障体系:单位,保险公司,医院(及私 
人诊所),个人。可以看出,这是个 
“市场主导”的医疗保障体制,私人保险公司是这个制 

  • 书页
    返回书页
  • 目录
    目录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