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读书网 > 阅读 > 中国文学 > 激荡三十年

第五部分 责任与理性(2003—2008)(4)

作者: 字数:2099 更新时间:2016/07/26

第五部分 责任与理性(2003—2008)(4)

 〖大国崛起 奥运昭示强盛梦〗

 
  
 
    2007年春,一部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电视系列专题片《大国崛起》引起人们的热议。
 
    这部片子讲述的是500年来世界历史上九个强国的崛起之路,但其中并不包括中国。此前中央电视台没有作任何宣传,也不是在黄金时间播出,但这部片子却很快在知识界和互联网上成为最火爆的话题,专题片的解说词成了这年冬天最畅销的图书之一。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国情结”开始撞击每一个人的心胸。
 
    与此同时,国际上针对“中国制造”的攻击性言论和行动甚嚣尘上,对“中国制造”的谴责成为某些政治人物信手拈来的“工具”。美国佛罗里达州棕榈湾市市长甚至发布命令,该市政府不得购买价值50美元以上的中国商品,或一半以上部件为中国制造的商品。这个有10.7万名居民的小城市成为全美第一个禁止某一国家货物的城市。这是当今商业世界最诡异的事件之一:谁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可是每个人都在表达着对它的不满。《金融时报》驻京首席记者雷蒙德·马利德描述了西方世界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西方消费者获得巨大好处,另一方面,西方人大声抱怨廉价中国商品正在让当地人失去工作,让中国得到不容置疑的好处。”
 
    实际上,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际渠道商的步步进逼,中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并逐步走向自主创新的道路。这一年7月,中国最大的袜业制造企业浪莎集团宣布,月底交完最后一批货后,不再接受沃尔玛的订单。这家企业每年向沃尔玛提供500万美元的商品,然而因利润太薄,最终选择了放弃。
 
    更大的压力来自国内日益高涨的通货膨胀,“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第一次出现递减迹象,而且通胀不仅仅是国内问题。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很多产品的供应国,中国的成本提高会体现在全世界沃尔玛及其他大零售商的货架上。美国商务部表示,在2007年的上半年,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了4.1%。这是自美国在2003年开始追踪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以来增长最快的,而且远高于美国2%的通胀率。苏格兰皇家银行的一位中国战略家说得很简洁:“在过去10年,中国是通缩势力,在未来10年,它将是通胀势力。”
 
    随后,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他的回忆录《动荡时代:新世界中的冒险》一书中认为,老牌的欧洲强国英国会发展得很好,拥有雄厚能源储备的俄罗斯也会进一步发展,在重工业及IT服务业表现抢眼的印度有巨大潜力,宏观持续低迷的日本则仍保持着“强大的力量”。在对美国经济表示忧虑的同时,他预言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竞争者,他说:“中国如何进一步拥抱全球市场将决定全球经济的命运。”
 
    临近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仿佛同一时刻奔跑在两幅截然不同的风景中,或者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一个大国正在渐渐崛起,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贸易摩擦不断,大国情结日渐高昂;另一方面,股市乍热骤冷,楼市跌荡诡异,人民币持续升值,CPI指数居高不下。这两种景象的交错令人们在亢奋中又添了几分焦虑。
 
    相映成趣的是,2007年5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出了一个很醒目的封面,用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不过这次把那只大猩猩换成了大熊猫。这不禁让人联想起1989年另外一个著名的杂志封面。当时日本的索尼公司买下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新闻周刊》曾经设计了一个封面——“穿上了日本和服的自由女神”。但一年后东京股市崩盘,楼市泡沫破裂,日本经济从此陷入长达17年的漫长低迷。中国会与当年日本走同样的道路吗?一切都似乎取决于人们的心态和理智。对于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来说,一个激情飞扬的时代正在远去,随着2008的跨越,中国正在开始一场理性的跋涉。

  • 书页
    返回书页
  • 目录
    目录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