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的太多,做到的却少

作者:佚名 字数:1102 阅读:68 更新时间:2009/02/26

我们知道的太多,做到的却少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相交莫逆,经常一起参禅论道。一日,苏东坡静坐之后,若有所悟,便撰诗一首,遣书童送给佛印禅师印证: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从书童手中接过诗作,莞尔一笑,拿笔批了两个大字,叫书童带了回去。苏东坡见书童归来,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的境界,急忙打开诗作,却赫然看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大字,不禁怒火中烧,立刻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已在岸边恭候多时。苏东坡见禅师,大声质问:“大和尚!你我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么可以恶语中伤?”
    禅师若无其事地反问:“我骂你什么了?”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看过,哈哈大笑:“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呆立半晌,终于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东坡居士自以为修行很好,已经到了“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但是,佛印禅师的一句“放屁”,就把他打过了江,可见,东坡居士的修行并非真的到了家。但是,他却晓得“八风吹不动”这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是一个高明的、应该达到的境界。知道是知道了,但自己就是做不到,因为知与行之间,还是有着一段距离的。
    陶行知先生早年叫陶知行,后来认识到,行动先于知识,于是改名为行知,先行后知之意。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关于知与行的关系,明代大儒王阳明也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致良知,知行合”。可见,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绝大的人生课题。
    我们都知道应该与人为善,但是看到情敌或竞争对手的时候,依然恨得牙根儿痒痒;我们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但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似乎天天都在忙碌;我们都知道应该夫妻恩爱,但是世界上又有几对夫妇不是经常吵闹;我们知道要合理饮食,但是看到鲍翅海鲜却依然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我们知道要远离辐射,但是打开电脑之后又有几次是心甘情愿地关掉?
    我们知道的太多,做到的却少。知行合一的道理,看着简单,做到太难。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2009年:可能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下一篇:代沟,理解,杂谈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