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丽娟说慈禧 第二十六讲 光绪宾天

作者:隋丽娟 字数:6923 阅读:792 更新时间:2009/03/08

隋丽娟说慈禧 第二十六讲 光绪宾天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二刻三分,即1908年11月1日下午5时33分,光绪帝在孤独与痛苦中走完了他三十八岁的人生。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1时至3时),慈禧在仪鸾殿撒手人寰。大清朝在位皇帝与掌握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真正统治者慈禧,在不到二十四个小时的时间里相继去世,这不能不让人们对这母子死亡时间的如此巧合背后原因产生种种猜测和议论,加之光绪帝与慈禧之间的政治矛盾与由此引发的政见分歧和冲突,更加使人觉得在光绪帝死因背后,蕴涵着惊天阴谋。于是,种种议论在雅室高堂、乡间里坊,不胫而走。

  一

  对于光绪帝的死因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三种:

  1、慈禧阴谋害死说

  主要见于《清室外记》、《清稗类抄》和《崇陵传信录》。这种说法是慈禧在病重期间,担忧自己死后光绪帝重新掌权并继续推行变法,于己不利,“时太后泄泻数日矣。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所以指使亲信太监李莲英下毒手,把光绪帝害死。

  2、袁世凯进药毒死说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之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叫人送来。”

  3、正常病死说

  主要见于正史,如《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清史稿·德宗本纪》等。在私人记述中也有持此观点的。如,在光绪三十三年受浙江巡抚冯汝骙的举荐,来京为光绪帝诊病的名医杜钟骏,在后来所著《德宗请脉记》一书中,记载了他为光绪帝诊病经过以及光绪帝临终前的病状,他认为光绪帝属于正常死亡。

  由于以上关于光绪帝死因的种种传闻,使光绪帝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一大疑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光绪帝之死无论当时或日后,虽然说法颇多,但因事涉清代宫禁秘档,人们无从知其真实内幕,特别是由于缺乏真实可靠的依据,人们更难以确定他的死因。那么,光绪帝究竟是怎么死的?

  二

  光绪皇帝便服像

  在上述的三种死因中,袁世凯进药毒死说,最值得商榷。因为戊戌政变时,袁世凯的泄密行为加剧了慈禧对变法镇压的力度,致使光绪帝不仅在政治上无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而且人身自由与感情生活也被慈禧横加限制,与珍妃更是“积不相能”(《缘督庐日记钞》)。由此光绪帝痛恨袁世凯,并“日书项城(袁世凯)名以志其愤”(《旧京琐记》),亦在情理之中,同时也是朝中人所共知的事实。袁世凯担心光绪帝重整河山时处置自己的心态符合人们的一般心理。然而,要想害死光绪帝而又不被追究,那必须得到慈禧主使或默许。如果没有慈禧的主使,袁世凯岂敢明目张胆地在所进药品中掺毒,并由此获取弑君之罪,他断不会做这样的蠢事。

  因此,如果说光绪帝的死因是被谋杀,那么真正要害死光绪帝的最大嫌疑人就是慈禧。可是,慈禧有必要害死光绪帝吗?假如说光绪帝的死是由于慈禧的谋害,那么对于嗜权如命的慈禧而言,谋害光绪帝的动因只有一个:光绪帝的存在威胁到了慈禧的权力。可对于这段历史进行考察,似乎光绪帝的存在不仅难以对慈禧构成威胁,相反光绪帝的存在对于慈禧控制权力大有裨益。

  袁世凯首先,光绪帝做皇帝的三十四年间,慈禧自始至终控制着皇权,只是程度略有不同。

  光绪帝的皇帝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光绪元年至光绪十四年

  在这一时期里,慈禧以垂帘听政和训政的形式,全权把握皇权,光绪帝事事顺从慈禧的安排,光绪帝的存在对于慈禧的权力没有任何威胁。

  2、光绪十五年至光绪二十四年

  在这一时期,虽然慈禧撤帘归政,但慈禧通过事前请示、事后汇报制度,实现着对光绪帝的强权控制。即使光绪帝已经亲政,他依然难以摆脱慈禧的控制。在光绪帝亲政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严格地说是戊戌变法以前,光绪帝一直恪守这样的权力约定。在此前提下,“母子”之间相处比较融洽。虽然期间也曾出现过甲午战争时期的主战与主和、戊戌变法后期矛盾冲突等等不和谐事件,但慈禧一直能够把握全局。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慈禧轻而易举地发动了戊戌政变,幽禁了光绪帝,血洗了变法,就是明证。

  3、光绪二十五年至光绪三十四年

  慈禧将光绪帝幽禁在西苑的瀛台,光绪帝不仅失去了人身自由,而且健康程度也每况愈下。在此期间,慈禧以重新“训政”为名实施她的第三次垂帘,光绪帝已经处于被慈禧肆意摆布的境地。

  可以说,在慈禧的强权控制之下,光绪帝的存在对慈禧难以构成威胁。

  其次,庚子事变后,慈禧对于列强在华势力的政治干预颇多顾忌。

  如果说戊戌政变后,慈禧虽将光绪帝变成囚徒般的皇帝,但光绪帝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影响力,使得慈禧难以在光绪帝的命运安排上恣意妄为,甚至将其置于死地。特别是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略的沉重打击后,慈禧必须面对的一个残酷事实是:外国公使已由外交的代表而转化为干预中国内政的一种强力,并左右着中国政治潮流的起伏。由此,慈禧的身上则表现出了失败之后对列强的畏惧与抵抗意识的消失。

  4、强权面前的无奈

  慈禧与八国联军议和以后,列强坚决要求清政府交出主战的官员,而这些人恰恰是慈禧昔日的支持者与同道者,但在外国人的意志面前,慈禧无奈地将他们变成列强的俎上肉。

  “端郡王载漪,先撤去一切差使,交宗人府严加议处。复革去爵职,暂交宗人府圈禁,再行发往盛京,永远圈禁。次又改发新疆,永远监禁。末复定为斩监候,因属懿亲,加恩发往极边新疆,永远监禁。

  辅国公载澜,先议处停公俸,降一级调用。复发往新疆永远监禁。末复定为斩监候,因属懿亲,加恩发往极边新疆,永远监禁。”(《天津拳匪变乱纪事》)诏旨的屡屡更改和处分逐渐加重,正说明慈禧在列强咄咄相逼的压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奈。其结果是为了维护一己之私利,便产生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奴颜和谀态。有一件事情的记载,特别传神。1902年2月3日的《泰晤士报》报道过前此两天慈禧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这“后悔莫及”的表述或许是慈禧的一种反思,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经历了庚子之变以后,慈禧不敢断然无视列强对其决策的干预。因此慈禧不会轻易地在列强的注视之下贸然害死光绪帝。

  5、慈禧放弃了废帝计划

  光绪二十七年十月二十日(1901年11月30日),慈禧在从西安返回北京的途中,发布了一道懿旨:“溥儁著撤去大阿哥名号,立即出宫。”(《光绪朝东华录》)慈禧为什么要突然废除大阿哥,而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废帝计划?因为溥儁顽劣成性。自从溥儁被接入宫以后,在慈禧的庇护下,其行为荒诞不经,即使是随同慈禧逃往西安期间,他依然“顽劣日甚,时与宦官等私出冶游,甚至在宫中拔取皇后之簪珥以为戏乐”(《清鉴辑览》)。因此,在其父载漪已成为慈禧必须惩罚的对象时,溥儁也就势必成为是慈禧政治棋局上的弃子。或许,慈禧认为利用光绪帝傀儡的地位,对自己的专权更为有利。从西安回到北京以后,慈禧每每临朝或接见外国使臣时,她总是把光绪帝拉去作为陪衬,发布政令也依然利用光绪帝的名义。

  三

  有两份档案材料是我们研究光绪帝死因的重要史料:

  第一,光绪帝的医药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开了官藏的历代清宫医案,关于光绪帝的脉案十分齐全,特别是他临终前半年病情加重的阶段里,诊断记录和服药经过尤为完整。

  第二,光绪帝自述的《病原述略》。这是一份十分宝贵而且真实的自述病历,在光绪帝称为“病原”的病历中详细记载了他从小身体虚弱的情形与病情发展,私密、翔实。

  通过对这两份档案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光绪帝一直身体较弱,而光绪二十四、二十五年是他病情恶化的转折点。

  从《病原述略》自述中可知,光绪帝自幼多病,有长期的遗精史,身体素质差。

  “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冬天较甚。近数年遗泄较少者,并非较癒,乃系肾经亏损太甚,无力发泄之故。……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必头疼体酸,夜间盖被须极严密。”(《病原述略》)

  从光绪帝自述的《病原述略》观之,光绪帝自十四五岁开始身体即已弱不禁风,从遗精“月必发十数次”,也就是两至三天必然遗精,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光绪帝来说,此病极大地影响了他身体健康。据光绪十年、十二年的脉案记载,光绪帝还经常患感冒及脾胃病,汤药、丸药鲜有不用的时候。这一切导致了他二三十岁正处于青壮年阶段即百病缠身,衰老之态毕现。然而,查阅档案资料,我们发现,在光绪二十四年前,即使光绪帝身体较弱,但还一直能够维持。在光绪二十四年以后,他的身体状况却急转直下,即使云集天下名医来京会诊,光绪帝的病依然有增无减。

  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太医朱琨等人为光绪帝诊得的脉案:

  “口渴思饮,喉痒呛咳,气不舒畅,心烦而悸,不耐事扰,时作太息。目中白睛红丝未净,视物朦胧,……耳内觉聋,时做轰声。胸中发堵,呼吸语言,丹田气觉不足,……夜寐少眠,醒后筋脉觉僵,难以转侧……”

  根据此一脉案,借助于现代医学分析可知,光绪帝此时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和关节炎以及血液系统的疾病。

  为什么光绪二十四年成为光绪帝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的一年呢?

  因为这一年的八月,光绪帝所推行的戊戌变法被慈禧无情地镇压了,他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伴随着慈禧宣布变法为非法,变法措施尽遭颠覆,光绪帝也被慈禧剥夺了人身自由,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锐气尽消的他“夜寐少眠”、“气不舒畅,心烦而悸”。

  其次,被慈禧隔绝了与珍妃的往来,日日孤独,时时思念,使得他孤苦难当。特别是在与慈禧西逃之前,获悉珍妃被害的噩耗时,光绪帝更是“悲愤之极,至于战栗”(《清史纪事本末》),国难、亲仇以及郁郁不得志的积怨,一并压在他的心头。然而,在慈禧的强权面前他只有无奈。在《宫女谈往录》中,随慈禧西逃的宫女描述了光绪帝得知珍妃被害后的情形,“在逃亡的路上,我看到了光绪,眼睛像死羊一样,呆呆的!”这应是光绪帝心情的真实写照。从此,光绪帝更犹如被抽去了灵魂一样,麻木面对一切,失去了精神,失去了活力,任由慈禧随意摆布。

  在德龄离开清宫之前,光绪帝倾吐了自己的苦衷:

  “我没有机会把我的意思宣布于外,或有所作为,所以外间都不大知道我。我不过是替人做样子的,后来再有外人问你,只告诉他我现在所处地位实在的情形。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做主,不能如我的志。”(《清宫禁二年记》)

  这是怎样的悲苦!这是怎样的无奈!一切理想都已经破灭。光绪帝已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过是体现了慈禧这位“皇爸爸”权力上的需要罢了。

  从此以后,光绪帝的病日益加重,直至光绪三十四年,宫中御医已无良方起此沉疴。

  四

  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她在光绪帝病情日益加重期间,慈禧是喜还是忧。但从这一期间军机处下发的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慈禧确曾采取了一些措施,为光绪帝治病。

  第一,遍求天下名医。从光绪三十四年春天开始,军机处又不断下发文件,征召天下名医急速来京为皇上诊治。于是,先后有陈秉钧、曹元恒、吕用宾、周景涛、杜钟骏、施焕、张鹏年等名医来京。但经过名医的诸多诊治,病情非但不见好转,且越来越重。

  第二,遍寻天下名药。光绪三十四年的八月,军机处电告各地迅速提供上等名药,其中有广陈皮、甘枸杞、川续断、苏芡实、北红参、苡米、桑寄生、杭白芍、茯苓等纷纷被送至京城。

  此时,我们很难判断慈禧这些举措背后的真实目的。或许,在光绪帝病情加重的危殆时刻,为了昭示天下自己宽厚仁爱的特性,虚应故事,装装门面;或许,三十四年的“母子”感情,驱使她在光绪帝病情渐进发展的时候,母性的情怀不由得在潜意识中奔流而出,三十四年的感情积淀,使她无法坐视“儿子”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于不顾,在慈禧的人性中,在女人慈禧与权力慈禧之间,女人慈禧在这一刻稍占上峰;或者以上两者兼而有之。

  然而,慈禧的努力并没有挽回光绪帝年轻的生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子时,光绪帝进入生命的弥留状态。御医张仲元等人诊得:青玉德宗景皇帝谥宝“皇上脉如丝欲绝。肢冷,气险,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齿紧闭,势已将脱。谨拟生脉饮,以尽血忱: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水煎灌服。”随后,又经御医多方努力,却回天无力,终于在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二刻三分(下午五时三十三分),光绪帝走完了他三十八年的人生历程。著名学者朱金甫、周文泉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研究得出了其死亡的结论:“光绪帝自病重至临终之时,其症状演变属进行性加剧,而无特殊或异常症状出现。其临终时的症候表现,乃是病情恶化之结果。因之,光绪帝是死于疾病。”(《从清宫医案论光绪载湉之死》)光绪帝在悲苦与孤独中离开了这个对他似乎十分偏爱却实质十分冷漠和残忍的世界,他的灵魂奔向了他渴望到达的天堂,或许那里不再有“皇爸爸”的严厉呵斥与非人性惩罚,或许在那里他可以实现与自己深深眷恋着的珍妃自由相爱的梦想。光绪帝生前在慈禧淫威下无法实现对自己的救赎,但愿他死后真的能获得灵魂上的解脱。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隋丽娟说慈禧 第二十七讲 慈禧大葬 下一篇:隋丽娟说慈禧 第二十五讲 珍妃之死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