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丽娟说慈禧 第三讲 暗争皇权

作者:隋丽娟 字数:9330 阅读:1458 更新时间:2009/03/08

隋丽娟说慈禧 第三讲 暗争皇权

慈禧在咸丰帝疏于朝政的时候,帮助皇帝批阅奏章,甚至有时以她的建议和主张影响皇帝的决策,这一违反祖制和家法的行为,必然引起朝中拥有实权的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的不满。在中国社会里,女人干政向来被视为“牝鸡之晨”——母鸡啼鸣,家有不宁(“牝鸡无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牝鸡即母鸡,这句话的大意是:母鸡不必为早晨打鸣。如果母鸡为早晨而打鸣,那么这个家就要败落。这里是以母鸡比作女性,是说女性不应代替男子主事,否则就会使事情弄糟。女人不能参与国事,否则就会祸乱国家)。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里,女人的社会活动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容忍的行为,其结果必然遭到来自男性权力世界的绞杀。在那个男人至上的社会中,在那个为争夺权力而血肉横飞的世界里,慈禧能够走上男人独霸的政治舞台吗?她将面对怎样的血腥挑战才能踏着男人的脊背,爬向权力的巅峰?

  一

  自咸丰二年,慈禧选秀入宫,无论是调经生子,还是帮助皇帝批阅奏章,她的种种努力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享有权力带来的尊严和快乐。当她由嫔一步步升为贵妃的时候,当她帮助咸丰帝朱批奏疏的时候,她才真正领略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能使千万人或喜或忧的魔力。

  中国历史上大凡女人掌政,常常是因为:

  (1)皇帝无力处理朝政;

  如唐高宗因患有眩晕之症,目不能视,因此委托武则天来处理朝政,时人称为“二圣”。

  (2)皇帝死后,即位的皇帝冲龄(幼小的年龄),母后辅政。如辽圣宗即位时年龄太小,母亲萧太后辅政(萧绰,953—1009,契丹名燕燕,辽朝皇太后,著名女政治家,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她是辽大臣萧思温的女儿,聪慧、美丽,有谋断。景宗即位时体弱多病,由她来辅佐。她选用贤德,励精图治,使衰落的辽朝呈现出全新的景象。983年,年幼的圣宗耶律隆绪即皇帝位,年仅三十岁的萧太后执政,在圣宗年间,辽朝君臣一心,使辽朝进入鼎盛,这与萧太后是分不开的。萧太后不仅治国有方,还用兵有道,在景宗时,宋朝大军逼近北京。她指挥三军,赏罚分明,任用“战神”耶律休哥为大将,为辽朝在高梁河之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辽朝历代皇帝都对萧太后评价极高。1009年,太后去世,时年五十七岁。圣宗以天子之礼安葬萧太后,并表彰她对辽朝作出的伟大贡献)。由于聪明干练,知人善任,帮助辽圣宗成就了辽的强大。慈禧有这样的机会吗?

  二

  从表面来看,慈禧似乎暂时没有这样的机会与可能。虽然她拥有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且儿子年龄尚小,但咸丰帝诞育皇儿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正值青壮年,尽管从咸丰六年(1856)皇帝就“身倦体弱”,不时卧病,身体绝不能用硕健来形容,可也能正常处理朝政。依据常理,没有特殊的情况出现,慈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具有参政、议政的机会,更不具备走向权力巅峰的条件。

  咸丰皇帝便服像然而,慈禧比谁都清楚她的丈夫——咸丰帝是身处忧患,无所作为,却风流成性的天子。

  说咸丰帝身处忧患,是因为他在位的十一年里,没有一天是平安无事的,内忧外患无一日不在。

  田黄石“咸丰御览之宝”

  咸丰帝即位不久,咸丰元年(1851)元月就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他竭尽全力地镇压,可太平军却一路攻城掠地,并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要不是太平军出现内讧,咸丰帝还真难获得喘息的机会。正在咸丰帝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步步升级,它时时掣肘着年轻皇帝的对外决策,使他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说咸丰帝无所作为,是因为他没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也不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

  咸丰帝没有政治家的韬略和军事家的远谋。面对英法联军的肆意挑衅,咸丰帝没有抗战到底的决心,也没有讲和的勇气,而是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当战争爆发前夕,咸丰帝却在圆明园庆祝他的三十寿辰: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朝贺;在同乐园连演四天庆寿大戏。当英法联军突破大沽口、攻占天津后,他却束手无策,与嫔妃们在圆明园抱头痛哭。最后,索性将烂摊子留给恭亲王奕?,自己率领朝臣及嫔妃逃至承德避暑山庄。

  说咸丰帝风流成性,是因为国家的内忧外患,并没有激励起咸丰帝无穷的斗志,反而使他沉溺女色,不思进取。

  慈禧非常清楚,咸丰帝一直纵情声色,使本已孱弱的身体更加每况愈下,不但面呈黄色,而且屡咳不止。御医建议常饮鹿血,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壮阳。为此,圆明园里饲养了许多鹿,每天都为咸丰帝取血。然而逃亡承德后,咸丰帝不去筹划如何振兴国家,而是纵情女色、嗜酒如命,更加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慈禧知道,依咸丰帝目前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况,他的生命不会维持太久。作为咸丰帝唯一皇儿——载淳的母亲,慈禧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优势,那就是在咸丰帝死后,慈禧可以凭借皇太后的身份来辅佐幼帝,操纵皇权。但也正因为如此,朝廷中权臣们以百倍的警惕防范慈禧任何攫取权力的企图。肃顺等人就将她视为专权的最大障碍。

  三

  肃顺,字雨亭,宗室,他是郑亲王乌尔恭阿的第六子,庶出。“性格决定命运”,即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1?无赖但却率真

  肃顺少时不愿读书,也没有什么谋生的技能,长大后只是以帮人做事为由骗人酒食。“戚党鄙之。而其状貌魁梧,眉目耸拔,见者亦知其必猎功名,而以亡赖,人莫敢近也”。只有同学墨裕怜悯他,时时接济他。一次,数九寒冬,肃顺盘辫——天冷,没有帽子,只能盘辫御寒;反披着羊皮褂——因穷,只能穿光板皮袄,毛接触皮肤不舒服,于是反穿;牵狗走在街上——如此潦倒,却不在意,依然牵狗,一脸“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悠闲,正好与墨裕相遇。墨裕见肃顺如此落魄不由得皱着眉头问道:“‘君自视似何等人?’顺对:‘亡赖耳。’曰:‘亡赖荣乎?’顺对:‘因亡所赖,斯亡赖耳。’”后墨裕以闲散宗室的名义,为肃顺求得一职(《奴才小史》)。

  总管内务府大臣《奏报圆明园内外被抢被焚情形折》

  2?疏学但却有识

  咸丰初年,经异母兄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的推荐,“入内廷供奉”。不久,就成为咸丰帝最为依靠的核心力量,被授予户部尚书(相当于今财政部长)协办大学士,御前大臣,署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大臣。肃顺凭借什么获得咸丰帝的信任和赏识呢?

  肃顺自幼机敏多谋,敢于任事。入朝以后,他善于揣摩咸丰帝的想法。皇帝最希望大臣忠孝,因此他每每与皇帝谈论天下大事的时候,一定直抒胸臆,表现出“言无不尽”的忠诚,得到了咸丰帝的赏识。

  肃顺身为满人,却最看不惯同族,对待满族下属,恣睢暴戾,如同奴隶,而对汉员则礼数有加。他曾对人说:“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枝笔利害得很。”故其受贿,亦只受旗人不受汉人也。汉人有才学者,必罗而致之,或为羽翼,或为心腹。他以尚书亲贵之尊,颇能折节下士,因此幕府中网罗了大批才俊。尤其是力保左宗棠不死一事被世人称道。

  左宗棠,晚清名臣,颇具学识和才气,但他也曾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咸丰十年(1860)三月,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中做师爷,帮助骆秉章办理军务,颇受器重。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如果有湖南各级官员向骆秉章汇报工作,骆让他们向左师爷请示汇报,他也就当仁不让,隐操湖南政柄,甚至代拟的奏折不经骆秉章过目就直接向朝廷拜发。可当时左宗棠的功名不过是个举人。一次,永州镇总兵、署理提督樊燮拜谒骆秉章,骆命他去见左师爷,樊燮只好去见,但未向左宗棠请安。左厉声喝曰:“武官见我,无论大小,皆要请安,汝何不然?快请安!”燮曰:“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我亦朝廷二三品官也。”左怒益急,起欲以脚蹴之,大呵斥曰:“王八蛋,滚出去!”燮亦愠疾而退。此事虽然好像到此为止,但不久樊燮被炒了鱿鱼,时人都知道樊燮被罢官与左宗棠有关。樊燮回到老家,将“王八蛋,滚出去”六字写在木牌上,置于祖宗神龛之下,又为儿子延请名师,规定儿子必须穿女子衣裤,“考中秀才进学,脱女外服;中举人脱女内服,方与左宗棠功名相等。中进士点翰林,则焚吾所树六字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他的儿子樊祥增果然发奋读书,光绪三年中进士,授庶吉士,成为晚清大名士,又官居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见刘禺生《世载堂杂记》)。

  左宗棠的举动犯了官场的众怒。有人上奏弹劾,朝廷命湖广总督官文密查,如确有不法事情,可以就地正法。肃顺知道左宗棠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危乱之际,失去这样一个人才,是国家的损失。于是,他网罗周围的人,共同运作,联合大学士潘祖荫等上疏密保,说明左宗棠为人诬陷,并荐其能,“于地形厄塞险要,了如指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人才难得,自当爱惜”。加上胡林翼、曾国藩也纷纷保荐,左宗棠因此获起用,随同曾国藩襄理军务,后独领一军,并成为“同治中兴”之名臣。

  3?做事果断不妥协

  肃顺做事果断,不妥协。他雷厉风行地究治了戊午科场案等大案要案,对于遏止当时官场的吏治腐败、贿赂公行、稳定政局起到了一定作用。

  满清一代,科举考试舞弊现象很普遍,如果考官也牵涉在内(所谓通关节),往往就会“兴大狱”,自上而下,死伤无数。清朝初年,天下甫定,为警示、驯服汉族读书人起见,惩治尤为严厉。但科场舞弊的案件依然屡屡发生。

  咸丰八年的科场案,以受刑官员级别之高创了纪录。这年,文渊阁大学士兼军机处领班大臣柏葰担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明、清两代,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会试,由礼部举行,在京城考试,取中者称“贡士”。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当时,顺天府乡试中舞弊现象之严重,令人震惊。此案败露的导火线是考生平龄枪替(替考)被人举报。平龄系满洲旗人,爱唱戏,但只是票友,不是专业艺人。平龄虽没有违反清律规定的“优伶”即职业演员不能参加科考,但其不学无术,竟然高中乡试第七名,令世人大惑不解,有人知道他考试舞弊,遂被检举。咸丰帝命人严审,最终发现“本年乡试主考、同考荒谬已极”,有问题的试卷竟达五十本之多。咸丰帝大怒,着令将主考官柏葰革职,副考官朱凤标、程庭桂解任听候查办,似乎事情就应到此为止了。

  可户部尚书肃顺却觉得此事只是冰山一角,于是他暗中派人继续追查,又发现了罗鸿禩“通关节”案。参加顺天府乡试的考生罗鸿禩通过关系找到了柏葰家的门卫靳祥。柏葰年老,杂事都委托靳祥办理。柏葰阅卷,将错误百出的罗卷定为副榜。考试被录取,称为正榜,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副榜则入国子监学习、肄业,不得参加会试。罗鸿禩贿赂柏葰从正榜内取出一卷,和己卷对调。于是,罗卷进入了正榜。不过,正榜取中之卷,还要进行“磨勘”,也就是复查。此案即在磨勘时暴露。罗卷文理一无可取,光错别字就有三百之多,磨勘官一见大惊,但慑于柏葰权位,不敢公开批驳,但此事却被私下里传播出来。于是此案定性为“通关节”,交刑部“究治”。靳祥吓得自杀,希望能保住老东家。但是会同刑部审案的肃顺毫不姑息,自柏葰以下五人,拟弃市、流放等处罚者几十人,俱交给皇帝定夺。咸丰帝颇有念其昏老,宽恕柏葰的意思,肃顺则按律力争,坚执不可。转年,柏、罗等都在菜市口被砍下了脑袋。

  肃顺办此案,反对者视为“严酷”,有“倾轧”的嫌疑,但是不得不承认,自此以后,科场清肃,效果持续三十年之久。肃顺一时间名声鹊起,成为朝野上下公认的统治中枢的核心人物。

  4?拥权且跋扈专行

  肃顺有能力有主见,咸丰帝十分倚重于他,某种程度上,肃顺成为朝中第一人。拥权的同时,专横跋扈、一意孤行的特点也日益显露,他排挤任何一个有可能成为他拥有权力的竞争者,即使对贵为亲王的奕?也如此。英法联军攻占天津以后,咸丰帝束手无措,在慈禧的力荐下,皇帝起用奕?为钦差大臣,委以与英法谈判的责任。由于奕?主和,肃顺主战,两人观点针锋相对,竟然在皇帝面前争吵起来。“?主和,顺主战,哄于御前,不能决”。

  而对于慈禧在后宫逐渐参与朝政活动,并偶有决策方面的上佳表现,肃顺更不能见容,他不能允许有人同他一样影响着皇帝的决策,尤其是他不能允许一个“无知”的女人在皇帝面前指手画脚。

  四

  慈禧知道与肃顺这样强大的对手抗衡,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比对手更强大更狡猾,而当时慈禧年仅二十七岁。十七岁即被选秀入宫的她,十年间深居皇宫,难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没有任何根基或同党能帮助她与肃顺在权力场上角逐。慈禧曾将希望寄托在咸丰帝的偏爱上,为此她施展了所有的心机和魅力来吸引咸丰帝的注意。可这种命悬一线的依赖是最不可靠的,还险些由于肃顺的倾轧而成为第二个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像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姬,汉昭帝弗陵的母亲。弗陵,年少,身体健壮,十分聪慧,汉武帝“奇爱之”,并筹谋立他为皇嗣。但由于弗陵年少,而其母年轻充满活力,汉武帝担心在他死后钩弋夫人以子专权,所以对于是否立弗陵为皇嗣,一直犹疑难决。一日,汉武帝无端谴责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叩头“谢罪”也不得恕,汉武帝高声命令左右将钩弋夫人带走。钩弋夫人不解,回头用乞求的目光希望在汉武帝的神情里寻找到答案。汉武帝坚定地对她说:“快走,你不能活!”随后,赐钩弋夫人死。事情过后,汉武帝问左右人:“外面如何看待我杀钩弋夫人的事情?”左右人回禀:“人们都说,既然立她的儿子为皇嗣,又何必杀了他的母亲?”汉武帝长叹道:“此间的奥妙哪里是你们这些庸人所能明白的。以往国家之所以出现动荡,多半是因为主少母壮!女人主政,恣意而为,不能禁止。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高祖死,吕后专权,为害一时吗?前车之鉴,我不得不先去掉母后擅权的隐患。”

  咸丰帝抱病承德,卧床期间,一直筹划着未来权力的安排。他曾担心自己死后,由于儿子年幼而出现母亲慈禧擅政的局面。“帝晚年颇不满意于慈禧,以其佻巧奸诈,将来必以母后擅权破坏祖训。平时从容与肃顺密谋,欲以钩弋夫人例待之。”(《清史拾遗》)

  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咸丰皇帝即崩逝于此

  此时的避暑山庄,对于慈禧来说是危机四伏,强敌肃顺控制着避暑山庄的一切事物,深居后宫的她,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可以借助,整日面对的就是病恹恹的皇帝与贴身的奴才。如何才能躲避随时到来的杀身之祸?

  慈禧清楚地意识到,在热河行宫,与被授以全权行在(皇帝在紫禁城以外的驻跸之地)事的肃顺明火执仗地争斗,其结果只能落得个以卵击石的下场。于是,慈禧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回避肃顺的锋芒与挑衅,不与他争一日之短长。

  首先,对肃顺鼓动咸丰帝效仿钩弋夫人典故杀掉自己的事情,慈禧佯做不知。因为一旦让对手了解她已经知道了内情,势必引起他们的警觉,反而打草惊蛇,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祸患。

  其次,对于肃顺处处为难自己,甚至克扣宫份也一忍再忍。宫份就是皇宫中按照嫔妃等级按月分发银钱及物品。在清宫膳档中记载,避难热河的咸丰帝陆续收到了各地进贡的物品,如鹿肉、黄羊、熏肉及卤虾等物品,分赏时,总管此事的肃顺每次都有皇后的份,可经常不给身为贵妃的慈禧,而当时慈禧是仅次于皇后的宫中二号人物。对于肃顺的公然挑衅,慈禧忍下了。

  慈禧在回避肃顺锋芒的同时,常常以无助的形象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只是为了向人们传递一个信号:我没有野心,我只是六岁皇儿的母亲,以此博得人们对弱者的同情。据说,咸丰帝病重期间,“慈安谦退不肯负责,而慈禧日夜抱其子聒于上前,上病中不忍其母子失所,业已允之。”(《清史拾遗》)咸丰帝是否在临死之前不忍皇儿载淳母子分离,遂放弃了杀慈禧的念头,而使慈禧免于劫难,我们不得而知,但或许病中的咸丰帝也意识到汉武帝即使杀母留子,避免了母后专权,却无法避免丞相霍光专政,这一定是汉武帝下决心除掉钩弋夫人时不曾预料到的。咸丰帝了解肃顺一意孤行的特点,他无法保证杀慈禧后就不会出现肃顺专权。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1861年8月21日)晚饭后,咸丰帝突然晕厥,半夜以后方才苏醒。他自知难以支撑,于是急忙传谕内廷大臣前来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的上谕咸丰皇帝“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安排后事。弥留之际,咸丰帝口述了两道谕旨,命辅臣承写:

  其一,皇长子(载淳)立为皇太子;

  其二,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也就是大行皇帝的“遗诏”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里的政权体制:小皇帝继立,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辅政体系。

  这一套政权体制与顺治时期的“摄政王制度”以及康熙朝的“四大臣”辅政制度有何区别?

  顺治时期,多尔衮受封为摄政王,那就是他直接代表皇帝摄理政务,也就意味着多尔衮是那个阶段的无冕之王;康熙朝的四大臣辅弼制度是从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但由于人数较少,所以形成鳌拜一人专权的格局。而此次咸丰帝没有采用摄政王制度,而是效仿康熙朝采用了大臣辅弼制度,只是人数上由四人变为八人,希望能通过多人的互相牵制,杜绝“鳌拜式”专权的出现。

  “御赏”、“同道堂”章同时,咸丰帝鉴于康熙时期四辅臣觊觎皇权,致使大权旁落,将两枚随身印章“御赏”与“同道堂”分别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作为皇权的象征。在皇帝年幼尚不能亲政时,由皇帝下达的谕旨,经皇后和小皇帝的同意后,全文开始时加盖皇后持有的“御赏”印;文末则钤印皇帝拥有的“同道堂”印,以解决皇后不能书写汉文,而皇帝又太小不能正常处理朝政的问题。小皇帝只有六岁,无法正常处理政务,他的母亲慈禧理所当然地挺身而出,代表小皇帝执行保管钤印的职责。这就意味着在咸丰帝弥留之际,出于对皇权的长久考虑,还是把慈禧纳入到皇权的核心中来。慈禧通晓汉文,熟知一切朝政运作,皇后有她协助就会如虎添翼;八大辅臣虽然对慈禧颇有芥蒂,但在情在理他们都无法公然反对。于是,在朝政的运作上就形成了两宫太后代政和八大臣辅政兼而有之的体制。

  在咸丰帝生命的最后关头,慈禧躲过了成为钩弋夫人的悲惨结局,跻身统治集团的核心。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隋丽娟说慈禧 第四讲 叔嫂联手 下一篇:隋丽娟说慈禧 第二讲 荣为贵妃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