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丽娟说慈禧 第一讲 选秀入宫

作者:隋丽娟 字数:7268 阅读:2145 更新时间:2009/03/08

隋丽娟说慈禧 第一讲 选秀入宫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个女人很是引人瞩目,她在男人一统的世界里,夺得了本来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三度垂帘听政;两次决定皇位继承人;将国家命运控制在她的股掌之中;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她对帝王之术驾轻就熟,却对世界发展潮流不甚了解,判断及决策一误再误,结果让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这实在是中国的悲剧,也是她个人的悲剧!这个女人就是慈禧。对于她在中国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人们痛恨过!人们谴责过!人们谩骂过!然而这个历史悲剧完全应该由慈禧负责吗?假如让一个男人当皇帝中国就必然躲过这一悲剧命运吗?这确实是历史上一道难解的高次方程。如何认识历史上的慈禧,解开慈禧其人其事的诸多谜团?让我们走进慈禧的世界,去解读历史上真实的慈禧。

  我们常常称这个女人为慈禧,可慈禧既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名,而是她贵为皇太后时所上徽号中的两个字。此号是她六岁的儿子载淳继皇帝位时所“上”,那一年她二十七岁。

  徽号是给帝后加上的吉祥、美好的名号,以歌功颂德。对于自大欲无限膨胀的皇帝、皇后们来说,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死后才获得那些神圣、美好的字眼儿,他们希望在世的时候就能听到臣民的颂扬,于是上尊号的做法应运而生。“慈禧”是她晋封为皇太后时所加,以后每逢庆典就累加,她生前一共加了八次,计十六个字:“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都是溢美之词,没有实质性意义。徽号是生前所“上”,谥号则是死后所封。清代皇后死后与皇帝一样也有谥号。慈禧的谥号是生前的徽号加上“孝钦”和“配天兴圣显皇后”,合起来就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孝”是所有皇后谥号的第一个字,属于所有皇后,只要看到这个字就知道她是皇后。“钦”是评价慈禧本人的,概括评价她一生的性情、行为,解释为“神明俨义,威德悉备”,也就是指慈禧神明庄严,威严与德行兼备。“钦”字后的二十个字是她的生前徽号和死后又添加的尊号总和。“显”是他的丈夫咸丰帝的谥号,慈禧谥号中的“显”,表明他与咸丰帝的夫妻关系。所以,二十五个字中只要知道“孝钦显皇后”,就知道是慈禧了。

  写有全部谥号的慈禧神牌慈禧生于清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日)。她出生在哪里?家庭状况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对今天的普通人来说似乎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事情,可对于慈禧来说,却是一个从她死后就出现诸多纷争的麻烦问题。因为在她呱呱坠地的刹那间,除了给她的父母增添一份获子的欣喜之外,并没有引起其他人过多的关注。关于她的出生,历史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正式的记录,因为谁也没有料到,二十七年后,这个普通人家的女子,却在紫禁城里,成为执掌大清国朝政四十七年的圣母皇太后,成为人人顶礼膜拜的“老佛爷”。

  历史留下的这段空白,给后世想了解她的人带来了许多遗憾和困惑。自清末迄今,围绕她的家世和生平,有种种传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影响很大的说法有三个版本:

  其一,是民初版。

  见于恽毓鼎《崇陵传信录》和金梁《四朝佚闻》中关于慈禧身世的记载。恽毓鼎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起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日讲起居注是记载帝王言行的档册,皇帝每天的政事活动,都由日讲起居注官记录下来,按年月日的顺序编辑成册,一般每月两册,一年二十四册,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起居注官必须每天伴随皇帝左右。恽毓鼎虽然算不上清朝知名的大人物,但是他久任讲官,熟知晚清宫廷内幕和花边新闻。金梁是满洲宗室,民国初年曾参与修纂《清史稿》的工作,熟谙宫廷掌故。他们是怎么记载慈禧身世的呢?

  《崇陵传信录》载:慈禧的父亲死于湖南官任上,慈禧与妹妹扶父亲的灵柩归丧,由于穷困至极,连丧服都买不起。船过清江浦(属于今江苏省淮安市)时,正好赶上县令吴棠的一位部下死了,丧船也停泊于此,于是吴棠派人送丧礼三百两。可阴差阳错的是差官竟将礼金送到了慈禧的船上。差官回来复命,吴棠接到谢帖一看,才知道送错了,遂勃然大怒,命人要索回礼金。身边的一个幕僚对吴棠说:听说船上的女子是满洲的闺秀,此行也为了进京参加皇宫的选秀,怎么知道她就不能富贵?姑且与她结好,或许她秀女得中,对大人有利。吴棠对幕僚的这个意见颇为赞许:一旦这个女子发迹了,在皇帝身边我不就有个说得上话的人了吗?于是吴棠听从了幕僚的建议,没有索回礼金,而且还送佛送到西,亲自登上慈禧的船去吊丧。慈禧感激涕零,将吴棠的名帖小心地放在梳妆盒里,并对妹妹说:我们如果他日得志,一定不要忘记这个县官。后慈禧果然发迹,贵为太后时,吴棠官职一路攀升,最后升到四川总督,死于任上。

  慈禧像《四朝佚闻》载:慈禧的父亲惠徵,是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道员,俗称道台,是省以下、府州以上的地方高级行政长官。道员是非正式官称,公文直接以区域名为官名,习惯遂成为定制。道员除由知府升补外,也由京察一等的郎中、御史、编修而升得。)由于贪污公款被罢官,死在路上。慈禧奉母亲之命,扶父亲的灵柩归丧,由于家徒四壁,无以为生。恰逢北京有一民俗,有号丧的女子,也叫丧娘,丧家经常雇她们助哀。而慈禧嗓音洪亮,又能歌,又善哭,于是就当上了号丧女子,以此糊口。后参加选秀入宫,成为圣母皇太后。

  以上两种记载,虽然记述慈禧的经历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但我们不难发现相同之处:

  慈禧书“龙虎福寿”四字第一,惠徵是慈禧的父亲。

  第二,慈禧以秀女的身份入宫。

  第三,慈禧入宫之前曾经历家庭的变故,家境艰难,屡经磨难,备尝人世艰辛。

  我们可以意识到:两人一致认为惠徵为父、选秀入宫是慈禧的真实经历。

  其二,现代版。

  此说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弥漫在慈禧身世上最令人难解的谜团之一,主要根据是百年来流传于山西长治县西坡村和上秦村一带关于慈禧童年的口碑传说。

  根据这个传说,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徵,她原本是长治县西坡村汉族农民王增昌之女,名叫王小慊。四岁时,因为家境贫寒,母亲又不幸身亡,无奈的父亲将她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名为宋龄娥。小龄娥天资聪慧,嗓音极好,爱唱小曲,被宋家夫妇视为掌上明珠,七岁读书,九岁会双手写字。可是,好景不长,她十一岁时,宋家遭难,无力继续抚养这个孤女,遂将她转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徵家做丫头。一次洗脚的时候,惠徵夫人富察氏无意中发现龄娥两脚脚心都有一个瘊子,这成为她命运的转机:惠徵夫人认为她是富贵之命,将她收为养女,改姓叶赫那拉,更名玉兰,又请人教她学习满文、汉文。天性机敏的她不仅学会填词赋诗,还能通读史籍。后来参加三年一次的选秀女,被选中入宫,从妃嫔一步步升为皇太后。

  人们还为这个传说找到了大量的旁证和物证:

  慈禧一直有家乡情结,爱吃长治的地方食品:黄小米、玉米面、壶关醋、萝卜菜;爱看山西地方戏上党梆子;爱唱山西民歌等等。这些可以作为旁证。

  在西坡村王氏家谱上,有“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记录;西坡村外羊头山西麓的荒滩上有所谓慈禧生母的坟;上秦村宋家的土炕里,藏有慈禧给宋家的信等等。这些则成为物证。

  但专家学者也对慈禧生于长治的说法提出了一些疑点和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此说太富于传奇色彩,物证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

  (1)经考证,这段时间,历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个人,但是没有惠徵。既然惠徵没有在山西潞安府做过官,那么慈禧怎会在潞安被卖到惠徵家呢?

  (2)王家从乾隆五十九年一直续到现在的家谱,虽然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但是这份家谱不是原件,而是重新抄写的,史料价值大打折扣。

  (3)1958年西坡村平了许多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该村和全国一样,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也曾到处平坟造地,据“长治说”的说法,“因该墓系慈禧太后生母之墓,得以保存至今”。这就令人十分疑惑,因为自清末以来,慈禧的名声极差,仅仅是因为慈禧这一名号,文革时期她母亲的坟就应属“封资修”一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许多历史名人的墓被毁被平,怎么会在西坡村独留下慈禧生母的坟?

  (4)上秦村宋家的土炕里,藏有慈禧给宋家的书信残片,据说是慈禧娘家后裔宋六则从当年慈禧所住房屋东面的土炕里刨出的,这是支持这种说法的一个关键证据。可残片仅有四十五个字,不仅支离破碎,而且关键部分的一百余字是后补上去的。与保留在中国第一档案馆中的慈禧亲笔书写的便条比照,可以确认残信不是慈禧手书。

  显然,在这些疑点弄清之前,“山西长治说”很难成立。

  其三,正史版。

  主要见于清史专著中。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把握她身世的脉络。

  慈禧,那拉氏,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氏。原名不详,正史中没有记载。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

  第一,与中国封建社会女人的社会地位有关。在中国封建社会,除了一些特殊的历史阶段女人拥有比较高的地位外,如唐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女性深受社会的歧视和压迫,在男人独断乾坤的世界里,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夫为妻纲”。所以出嫁以后的女人的名字没有任何意义,丈夫的姓氏加上自己的姓氏就成为公认的称谓,如“钱王氏”,“邓刘氏”等,闺中小名常被隐去。

  第二,为了避讳。历史上与君主或尊者的名字音同、音近的字都要避讳,更不能直呼其名。所以,正史中只有她的尊号,如懿嫔、懿妃、慈禧太后等称谓,而没有名字的记载。

  可是,我们却在清末的多种小说笔记中发现,入宫前的慈禧常常被称为“兰”、“兰儿”或“玉兰”,认为这是她的闺中小字,直到今天依然在文学作品中,甚至相关历史传记中被普遍采用。之所以众口一词,大概源于她被选秀入宫,初封兰贵人。“兰”字十分女性化,自古至今多被采用为女孩儿的名或小字,于是“兰”就从官式名号,变为她的名字。

  慈禧属于满洲镶蓝旗,属于八旗中的下五旗。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正黄、镶黄、正蓝(多尔衮时改为正白),归皇帝统领,待遇高,属于王牌军;其余为下五旗,待遇低,属于杂牌军。镶蓝旗即属于下五旗。慈禧出生时他的父亲正在京城的吏部做一个只有八品大小的官——笔帖式,一个文职小官,直到咸丰二年才升为四品的道员。她的家庭出身充其量是一个一般旗籍官员的家庭。

  从惠徵做官的履历中我们知道他曾在北京、山西、安徽为官,那慈禧出生在哪里?道光十五年(1835)慈禧出生,依据档案推断,他的父亲惠徵应在京城做笔帖式,如此说来,慈禧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近一时期,一些学者在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宫中杂件》第一二四七包中,发现了一份用大红纸写成的“排单”,即清朝皇帝选秀女的名单。其中有咸丰五年(1855)慈禧的妹妹被选为秀女的记录(慈禧的这位妹妹后来成为醇亲王奕的福晋,光绪帝的生母),也进一步证实了她是北京人。相关内容如下:

  镶蓝旗满洲,恩祥佐领下,原任道员惠徵之女,年十五岁。

  辛丑七月二十八日戌时生。

  纳(那)拉氏

  原任员外郎吉郎阿之曾孙女

  闲散景瑞之孙女

  原任副都统惠显之外孙女

  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档案材料末尾“西四牌楼劈柴胡同”的地址,应是慈禧一家自曾祖父以来的老宅,即慈禧的出生地。按照京师八旗分城居住的规定,乾隆三十五年(1770),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在阜城门内嘉寺胡同。劈柴胡同距内嘉寺胡同很近,属于镶蓝旗的慈禧家人理应住在这一带。

  关于慈禧身世的种种说法,乍听起来真让人无所适从,我个人认为,还是“北京说”的论据更加充分和可信。因为名人笔记或口碑传说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认定历史史实,档案更具权威性,更有历史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就可以为慈禧填写一张现代意义的履历表。姓那拉氏性别女民族满出生

  年月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籍贯满洲叶赫(今吉林四平)家庭出身普通旗籍官员家庭住址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为什么在慈禧的身世问题上会出现如此的分歧?

  第一,是名人效应。慈禧的一生与晚清的历史相始终,人们都试图从这位赫赫有名的圣母皇太后降临人间的第一个驿站起,追根溯源,探录她的思想、性格形成的脉络和源泉,探录她成长过程中的偶然和必然,以解开发生在她身上那些给一个民族带来过深刻影响的许多历史之谜。

  第二,关于慈禧出生地等问题确实缺少直接的文献记载,即使学者发现了她妹妹的选秀排单,也只能作为辅证,因为没有发现能够揭开这些谜团的确证,为各种各样扑朔迷离说法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怎么就入了后宫成了咸丰帝众多后妃中的一个?皇帝选择后妃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是门第。怎么也应该是王公大臣的千金,这才门当户对。就像皇太极娶了科尔沁亲王貌美如仙的女儿为贵妃,也就是清初的孝庄太皇太后,这才门第相当,而不是王子娶灰姑娘。

  其次,是美貌。似乎只有倾城之美,才堪与皇帝相匹配。虽然,历代君主都回避美貌,人们也常常把亡国的罪责推到女人的身上,“红颜祸国”。但不容否认的是,君主们依然将美色作为他们毕生的追求,通常美貌是女人走进男人世界的第一通行证。

  慈禧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显赫的门第,但她有美色。她是凭借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胜出后,被选入宫的。清朝名为“选秀”的选美是为皇帝、皇子、皇孙、亲王和郡王物色婚姻的对象。它开始于顺治朝,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为了保证满洲贵族血统的纯正与高贵,首先必须资格审查,只有八旗官员家中十三岁至十七岁的少女才能成为入选对象。审查合格,才目视选拔。应选之日,秀女们由神武门鱼贯而入,至顺贞门前“候台”。太监按名册顺序引入,由皇太后、皇帝评选。通常是五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再定期复选,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优秀的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其余的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咸丰二年恰逢选秀年,十七岁的慈禧,以满籍道员之女,参加了选秀,结果被选中,封为“兰贵人”。根据清朝的后妃制度,后宫的位号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贵人只位于第六等。这就意味着进宫后的慈禧必须身处下层,去应对、去挣扎。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隋丽娟说慈禧 第二讲 荣为贵妃 下一篇: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