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琴派

作者:佚名 字数:4282 阅读:15 更新时间:2009/04/25

“金陵”琴派

    清王坦所著《琴旨》说,古琴之所以产生了流派,主要原因是因为地区差别造成的。同处一地或相近的的琴家们互相交流影响,自然产生了派别。(王坦《四库全书.琴旨.支派辨异》“五方风气异宜,故俗尚不一。而操缦者之取音亦因之以互异,此派别流传。”)。《琴旨》一书中还提到当时的古琴流派主要有“中州曰吴、曰浙、曰闽。吴又分为金陵、为虞山,皆各立门户,……”。提到了金陵派。

    可见当时或此前,金陵与虞山并列为吴中两派。广陵派重要琴谱《五知斋琴谱》在《凡例》中也提到金陵派,原文是“古人谱曲,虽有属名人所传。于中指法向背,多不留意,当勾者剔,用抹者挑。使人难记易忘。故悉为改正,不致刚柔紊乱。但派有南北蜀下之分。今以琴川为主,白下,古派,中州,西蜀,金陵,八闽等派。”因此,基本可以断定的是,金陵派是明清之际古琴重要派别。一个流派之所以存在和延续,最重要的有其独一无二的演奏特点。《琴旨》把金陵派弹奏特点做了总结。“金陵派之参序有节,抑扬有纪,可谓得古韵之遗。第取促节繁声,犹未免六代滛哇之失。”(清王坦的《四库全书.琴旨.支派辨异》)

    关于滛哇一词,《六书故》中解释为:“皆切俚俗欧歌也故谓淫哇”《说文》曰谄声也。《律吕正义后编》有“许用雅乐,去倡优滛哇之声”说法;此说中还写道“不以滛哇乱雅乐”。金陵派虽有古韵之遗,但在作者看来仍未能脱俗气,表现在就“促节繁声”。

    总之,琴师演奏时只有符合这一特点才能算得上金陵派。然而琴曲代代相传,派别界限早已不十分明显。有广陵派琴人学浙派曲,有虞山琴人学梅庵曲。这就不得不讲金陵派代表曲目。《五知斋琴谱》列出了金陵派的代表曲目,其中最最代表性的当属《秋塞吟》。《五知斋琴谱》第五卷,《秋塞吟》“ 征音,凡九段,金陵派。又名《骚首问天》。”

    《五知斋琴谱》中所列金陵派曲目后被辑入《琴谱正律》,作者是王冷泉。清道光年间有一位琴人叫王雩门,字冷泉。生于1807年,死于1877年。属清中后期人物。据记载说其人“德高望重,博学多闻,善操古琴,传为金陵派。”即,他师从金陵派。曾辑琴谱名为《琴谱正律》,但是没有出版。收录曲子主要有:《良宵引》、《鸥鹭忘机》、《塞上鸿》、《水仙操》(《秋塞吟》)、《静观吟》等金陵派名曲。王雩门后来被推为诸城派创使人之一,但是仍改变不了他学自金陵琴派的事实。“王雩门琴宗金陵派。风格绮丽缠绵。所传十八曲辑为:《琴谱正律》(未出版)。金陵派王雩门中杰出琴家有王宾鲁。”(《梅庵琴谱》与诸城派)

    另外,据詹澄秋先生《琅琊王心葵先生略传》一文中有“携冷泉王先生金陵名操十三谱与之”(《今虞》琴刊当时写的是三十,后经茅毅论证应为十三,见《梅庵琴谱>>的两项错误兼答王永昌君》——茅毅)进一步说明,王雩门先生属金陵派,其谱为金陵派琴谱。此谱后来传给了王露。

    关于清末金陵派依然存在并发展的论据,还有一篇文章记录:

    “清代的古琴流传稍有变化:扬州一带形成广陵派,它是在虞山派美学观点上形成的,徐常遇有《澄鉴堂琴谱》传世,其两个儿子,有“江南二徐”(徐佑、徐祺)之大名,他们加工整理熟派、蜀派、吴派传谱,后有《五知斋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等琴谱传世。各琴派在清末争奇斗艳,各显神通,有“金陵之顿措,常熟之和静,三吴之含蓄、西蜀之古劲、八闽之激昂。”

    这段话不但可以证实金陵派清末仍然存在,而且影响并不小。夏一峰先生是公认金陵派名家,他曾将《良宵引》、《秋塞》等曲传于梅曰强先生。“梅曰强先生年幼家贫,1939年受杭州照瞻寺主持大休禅师弟子著名古琴家汪健侯先生熏陶并拜汪先生为师学习古琴及国画。1952年以后相继拜金陵著名古琴家夏一峰先生、赵云青女士、蜀派胥桐华女士及广陵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先生为师。先生一生精研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琴艺术,以广陵派之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相济、音韵并茂为基础,兼收浙派之豪放清雅、川派之激荡狷狂、金陵派之文雅高逸而自成一家,继刘少椿之后成为广陵琴派第十一代宗师。”(广陵琴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曰强先生生平简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琴人调查中,南京琴人除梅曰强外,还包括:赵云青、王生香、张正吟、朱赞强等。

    历史上金陵琴派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肖鸾(公元1487——1561后)字杏庄。自幼学琴,以后精研徐门之传,“一日莫能去左右,计五十余年。”他本来是“金陵世家,食禄万户。”晚年才集中精力于琴学,编成《杏庄太音补遗》琴谱,收七十三曲。

    黄龙山,江西弋阳人,后寓居金陵,是金陵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年代在嘉靖九年(1530)前后。他编有《新刊发明琴谱》两卷,卷前有自序。谱中共收琴曲24首,其中9首为无词琴曲,另15首均配有歌词。

    杨表正,字本直,别号西峰山人,福建延平永安县贡川人,后定居金陵,也是金陵派代表琴家。主要活动年代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前后。编订《重修真传琴谱》,共十卷,计105曲。值得一提的是,他的105曲中,全部是有词的琴歌。

    杨抡,字鹤浦,金陵人,活动年代在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前后,是继杨表正之后的又一位代表人物。有琴谱《太古遗音》传世。

    清初的韩畕,字石耕,宛平(今北京大兴)人。生于北方,但从小就随父亲辗转于吴越之间,以善弹古琴而闻名南京。他最擅长弹奏的琴曲是《霹雳引》,有人形容他弹奏这首曲子时“直使山云怒飞,海水起立。”气势之磅薄可想而知。

    清代琴家庄臻凤(约1624~1667),字蝶庵,扬州人,自幼移居南京,随韩畕学琴。琴艺兼采白下、中州诸派之长。作曲强调创新。认为《高山》、《流水》诸曲,妙自入神,无需配备歌词,否则损害曲意;以所作14首琴曲撰成《琴学心声》,其曲各具特色。代表作为《梧叶舞秋风》,通过秋意萧瑟,梧叶飞舞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内心深藏的感慨之情。

    程雄,17世纪中期人。字颖庵,安徽休宁人。程雄幼时喜骑射、击剑,后弃而学琴。“离北平而遨游四方,以琴名世,侨寓武林西湖之上。”他得韩畕、陈山岷指法,所弹曲操“一时无出其右者”。

    吴官心,18世纪中后期金陵琴派代表,著有《吴官心谱》。

    这是明清金陵琴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清中晚期金陵琴派在南京以外地区有两支在传承。

    第一支是乔子衡传承,乔为同治、光绪间人,在淮安城内开裱画店为业。与其弟子安同传其母氏琴艺,乔子衡另一位重要师父应当是秦维瀚。乔子衡因笃好琴缦,中年后遂弃其裱画旧业,以教琴为生。乔子衡把琴艺悉传杨子镛,杨子镛传弟子夏一峰。

    夏一峰(1883—1963),字福云。金陵派古琴演奏家。江苏省淮安县人。幼年家贫,曾在道士观里学习音乐技艺和随杨子镛学习古琴。1921年由淮安迁居南京,参加“青溪琴社”。1954年与民族音乐家甘涛先生等创建“南京乐社”,平生操弹二十余首琴曲,以《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鸥鹭忘机》、《秋寒吟》为最佳。生前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夏一峰在南京有很多弟子,比如梅曰强先生。建国后南京著名的琴人还有张正吟、赵云青、王生香、朱赞成、邓文权、甘涛等。梅曰强先生桃李满天下,在南京仍然从事琴学研究教学的也有不少,比如桂世民、李家安、丁尔顺等等。

    乔子衡另一学生叫释空尘,又号云间道人、云间上人。他不传俗家弟子,清末著名古琴家黄勉之曾暂入空门拜他为师,学习古琴。黄勉之学成以后,在北京办“金陵琴社”。黄勉之生于1853卒于1919年,是江苏江宁人。长弹琴曲有:《渔歌》、《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等。著名弟子包括杨宗稷、贾阔峰、史荫美、溥侗等。

    此外,山东王雩门也属于金陵琴派。王雩门,字冷泉。生于1807年,死于1877年。属清中后期人物,师从金陵派。但他的老师是谁则无从考证。王雩门曾辑琴谱名为《琴谱正律》,没有出版。收录曲子主要有:《良宵引》、《鸥鹭忘机》、《塞上鸿》、《水仙操》(《秋塞吟》)、《静观吟》等金陵派名曲。 “王雩门琴宗金陵派。风格绮丽缠绵。所传十八曲辑为:《琴谱正律》(未出版)。金陵派王雩门中杰出琴家有王宾鲁。”(《梅庵琴谱》与诸城派)

    王宾鲁即王燕卿,自幼喜爱古琴,后跟同族叔父王冷泉学习古琴,受“金陵派”影响较深。1911年,经康有为介绍,他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古琴,成为全国第一位进入近代高等学府的古琴教师。在南京教琴10年,培养出大批学生,1921年,他客死南京。其门人徐立荪、邵大苏将他的残稿《龙吟观琴谱》整理编纂成《梅庵琴谱》,他也被推为梅庵派创始人。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常熟——虞山古琴 下一篇:二胡的历史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