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农业和畜牧业

作者:崔玉亭 字数:4606 阅读:565 更新时间:2009/06/18

最早的农业和畜牧业

人类由原始采集到集体渔猎,他们还只是从自然界中,取得自己的生活所需,并无大的奢求。

  而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却是人们在自然界中创造了自己的生活所需。这一革命性的变革,是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

  世界上最早出现农业科学的地区在西亚。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约一万年前人类在现今土耳其境内种植小麦的证据;在我国余姚一处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大量被炭化的稻谷,经鉴定是6千年前的遗物。

  农业最早是依赖石器工具和火,被称为“刀耕火种农业”。人们先用石器工具将地面上的树木、柴草砍倒,晒干,然后点上火,将地上面的柴草之类烧尽,最后撒上种子。

  古人在种子播种下去之后,便任其生长。待作物成熟后,再用石器工具收割,后以石磨或石碾加工,生产便完成了。

  到了新石器晚期,人们又学会制造和使用石耜、骨耜、石犁等农具,于是农业又发展到“耕锄农业”。

  而动物的驯养大约开始于一万多年前,人类最早驯养的是狗,然后又驯养了牛、羊、猪、鸡等动物。

  后来,人们发现畜牧业比种植业更为有利,于是,畜牧业的比重增大了。由于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他们不得不到处寻找草场,这时出现了游牧。于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在动、植物的驯化、选育上,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现今世界上的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麦、水稻、玉米、甘薯、亚麻、棉花和多种蔬菜、豆类等,都已为原始人类所种植。

  而家禽家畜的许多品种也都已为原始社会的人们所驯养。他们在品种改良上,也做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

  精美的陶器

  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稳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用具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原先人们所使用的容器,大都是木制或藤条制成的,这样一些容器有很大的缺点,不能用来盛水等液体,更不能用火烧烤。于是,制陶技术出现了。

  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江西万年县大源仙人洞,发现了一个距今已1万年之久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从洞中发掘出90余片陶器的残片。

  这些陶片都是用砂子和粘土混合烧制的,质地粗糙而疏松,很容易打碎,从陶片的凹凸不平分析,是手工制成的。

  原来我们的祖先,他们想出办法,在器皿的外面抹上湿粘上,在使用中,有时器皿被火烧后,里面的本质就烧掉了,而外面的粘土却变得更硬。

  后来,聪明的祖先逐渐意识到,粘土成型后,不用衬上木制容器,也能烧出器皿。于是人们便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软,再捏成各种器皿的形状,第一步完成了。

  把捏好的器皿拿到太阳下暴晒,晒干后,再用火烘烤,原始的陶器就这样制作出来了。

  我国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河南、河北和江西等地,制陶技术最少也在9千年之前,而西亚地区出土的陶器也有8千多年了。

  到新石器后期,制陶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和较为合理的工艺,这时,人类的制陶技术也相当成熟并用于实践中去。人们的陶器工艺水平大为提高,已经可以制作带有美丽图案的彩陶。这说明人类对于美的感觉和科学文明已发展到自觉阶段了。

  这一时期的彩陶作品中,有集体舞蹈的图案,有鱼型图案,甚至有十分规整而漂亮的各式几何纹图案,如曲线、直线、水纹、三角形等等。这些花纹和图案表明,人类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审美意识和出现了艺术创作的萌芽,人类文化又向前迈进一步。

  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工艺也比较复杂,首先选择那些可塑性和操作性能好的粘土作原料。经过人工的淘洗和澄滤,成为又细又纯又软的备料。

  然后是制坯,彩陶的陶坯大多是手制。粗坯制成后,嵌入把手。陶坯制好后,要绘制彩饰,这需要把有各种颜色的天然矿物涂绘在陶坯上,彩绘通常是红黑两色。红色彩料主要是用赤铁矿,黑色是含锰较高的土。

  最后的烧窑,据现在分析,彩陶的烧成温度大约是950°C。

  到了新石器晚期,手工制陶又有了巨大的进步。制坯时广泛使用简单机械——陶轮,陶器的质地和形状也更加丰富。不仅原来的黑陶、红陶、灰陶更精巧,还出现了白陶。

  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黑陶,器壁薄而坚硬,壁仅有1~3毫米厚,好像是蛋壳。它造型美,漆黑发光,是件珍贵的艺术品。

  我国商代出现的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质地优良,造型端正美观,坚固耐用。这种陶器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后来瓷器的产生。

  在制陶的历史上,釉陶显然要比陶器晚一些,到了我国的夏商时期,釉陶的出现明显地增多了。人们在生产一些精制陶器时,常常在它的表面涂一层加石灰水的色衬,烧出的陶器表面光滑明亮,这就是釉层。

  商代以后,人们从无意识地发现釉层发展到有意识地配制釉料,陶器就更加完美了。在这个过程中,瓷器逐渐出现,玻璃也出现了。现代考古学家发掘商代的遗址,出土了大批的原始瓷器。

  利用金属

  在人类早期,人们最早认识的金属是铜和黄金,只有这两种金属最引人注目。因为它们在自然界中偶有以单质状态存在的,人们很容易认识它。

  金和铜都具有延展性,可以敲砸成形。不过金子稀少,性也太软,人们更有兴趣的还是铜。

  1955年,河北省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发掘时曾发现两块铜牌。铜质呈红色,由于所在土层干燥,锈蚀程度不太严重。形状为梯形,上端有两面穿成的单孔。

  从这个遗址出土的其他文物分析,它们属于龙山文化后期的遗存。铜牌不像是铸造出来的,而很像是敲打出来的。后来又在甘肃威龙山晚期遗址中发现铜器近20件,经鉴定,均是人们利用天然纯铜直接锤锻而成。

  人们在采集自然铜的时候,常与自然铜伴生的色彩鲜艳的孔雀石也很引人注目。把孔雀石和木炭同放在陶器内燃烧也能炼出铜来,最早的炼铜技术就这样开始了。

  这一来,人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铜了,铜可以延展,可以任意做成所需形状,锤打不碎,而且可以重复利用,色泽美观。这些优点都不是石器所能比的。

  但是铜的硬度低,不如石头坚利,产量又很少,所以仍然难以取代石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人类的这一时期是金石并用的,通常被称为金石并用时代。

  由于铜硬度低的缺点,人们在开始时也只能把它制作成装饰物和小件用具。金属在原始社会初露头角,在社会生活中没有起到太大作用,不过,它的出现已经预示着石器时代行将结束。

  治理洪水

  传说夏代以前,人们还生存在原始部落,当时有三代领袖,即我们常说的尧、舜、禹。

  当禹袭了舜的天位,做部落领袖的时候,夜间,天上有5颗大星出现,并像珠子一样连成一串,禹感到这是不祥之兆,便召来一些长者,断定凶吉。

  长者们仔仔细细地观察了5天晚上,那五颗大星的尾巴向东移了移,便立即告诉禹:“北极之外,是一片汪洋,那里水浪滔天,太阳被汪洋整整泡了50年才得以重见天日。现在,五颗星的头在北、尾东移,这说明北极漫天大水已被大鱼和巨龙搅翻了,海水要漫起,五岳三山可能要受灭顶之灾。”

  另一位长者接着说道:“王还是早作准备,大洪水就要到了。”

  其实,禹心里早知,洪水将至。因为从尧在位时,洪水已经漫天遍野,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灾难。尧令鲧去领导治水,鲧便去偷天帝的土来堵埋洪水,哪知洪水是越堵越厉害,一直治了9年水也未成功。

  鲧在羽渊这个地方,听到尧传来处死他的命令,便一头扎进水里,再也没有上来。尧又令鲧的儿子禹继续领导治水。

  禹吸取了父亲的经验,不在“堵”,而是“疏”,就是挖大沟,凿通山川,让水顺着这些沟洞流出去。

  但要想把这洪水“疏导”走,必须凿通龙门关,要凿通龙门关,必须从几百里外的积石山开始。于是,禹亲自视察地形,终于弄清了地形。

  禹便带领民工开凿龙门关,禹在丛山峻岭中领着人们一干就是13年。他发誓:不凿通龙门关,誓不罢休。

  这期间,他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脚上长出厚厚的茧,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顾不得回家去看一眼。在历史上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名。

  经过13年的努力奋斗,他终于让黄河水流入海,把水利工程从陕西一带一直建设到浙江,为人类树立了不向自然力屈服,合理运用自然规律进行奋斗,使人类在自然力威胁下顺利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榜样。

  到了公元3000年前的商代,人们用诗歌来赞颂禹的功绩:“大水向东流,这都是禹的功绩。”“当茫茫的洪水铺天而来时,是禹治理了它才露出了地面的土壤。”

  后人无限感激和怀念禹,便在浙江绍兴会稽山下建了纪念他的庙。禹庙旁边有条石船,一丈多长,相传是禹乘坐的。庙中还有铁制的鞋底,相传是禹穿的。

  大禹治水从科学角度上看,他是有史记载的人类第一次同洪水搏斗,以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的人,也是人类第一次化水害为水利,运用自然规律治水的人。

  虽然我们已经无法考证鲧和禹传说的确切性,或者说就是一个传说,但是,这些传说足以证明,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兴建自己的水利设施了。

  无论是从科学角度,还是从传说的角度,都可以说明原始社会人已经有自己的信仰,而这些信仰就是最朴素的劳动思想和劝人为善的良好崇拜。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经天纬地东方科学 下一篇:原始科技科技之光在闪烁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