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皆忧范仲淹

作者:未知 字数:1720 阅读:116 更新时间:2011/03/26

进退皆忧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同时也用文笔留下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
  范仲淹两岁时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清苦,但他小时侯就很有志气,每日就着几块冷粥和咸菜,发愤读书。这样坚持了许多年,范仲淹不仅获得了渊博的知识,而且培养了顽强的意志和勤俭认真的好作风。这对他日后的生活有重大的影响。
  范仲淹考中进士后,被调往泰州西溪做盐仓监官。他不顾个人职位高低,积极走访当地,并马上投入到海提重修的工程中去。经过极其艰苦的努力,保障老百姓生活和国家财富的大堤巍然屹立起来了,人们把它称为“范公堤”。
  范仲淹还细心调查,亲手绘制了一份“百官图”,披露了奸相吕夷简的专横跋扈与任人唯亲。并多次上书,提出了改革方案,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由于权贵官僚的竭力阻挠,范仲淹许多抱负未能实现,“庆历新政”也仅维持了一年多就流产了,其本人也多次遭贬,但他一点也不灰心,总想为国为民分忧。范仲淹被贬到邓州后,身体很不好,这时,他接到昔日好友宗谅从岳州(今湖南岳阳)的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一篇记。范仲淹为了激励遭到贬黜的朋友们,便一口答应了宗谅的请求,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洗炼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并且借景抒情,劝勉失意志士不要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忧伤,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摆脱个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正是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败,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都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在死后入殓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然而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待人敦厚,乐于替人家办好事,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指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后几代人的敬仰。庆州的百姓,与归附宋朝的各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来纪念他,他去世的噩耗传到各地后,人们深为叹息,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纷纷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心哀悼,斋戒了三天才散去。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他。直到今天,范仲淹的精神和思想仍闪耀着奋发向上的思想光辉。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下一篇:官场不倒翁冯道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