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临疾风抗浊浪 光彩照人寰

作者:佚名 字数:12387 阅读:376 更新时间:2011/04/17

第十五章 临疾风抗浊浪 光彩照人寰

1966 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开始涌动着一股“文化大革命”的狂飙巨浪。

  当时身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王树声看到国家形势像万花筒一样地变化,不由紧锁着眉头。他有一种不祥之感。

  他看过吴晗的文章,为海瑞刚正不阿的形象拍案叫好,谁知一夜之间海瑞在姚文元的笔下竟成了彭德怀,竟成了所谓“右倾”。王树声对这种影射史学既震惊又气愤。此时,他隐隐觉得事情还没有完。

  但王树声决然没有想到,“文革”的烈火竟如此迅速地烧到亲人和自己身上。

  那是运动开展不久的一天。他的夫人杨炬下班回家,脸色阴沉,脚步沉重,半天不说一句话。

  “又发烧了?”杨炬身体不好,常发低烧,王树声不由关切地问。

  杨炬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原来,杨炬工作的三○四医院的主要领导被点了名,被群众要求“靠边站”。

  身为副政委、副院长之一的杨炬最初尚未受到冲击。但随着大字报的不断张贴,杨炬竟越来越受到伤害,被勒令交待“罪恶历史”。

  首先,造反派说杨炬出身于地主家庭,为什么要跑到延安?是不是军统或中统的特务?

  杨炬讲到这里,既委屈又气愤。

  这也难怪。早在1937 年时,当年还是少女的杨炬从襄阳跑到延安的时候,她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想不到被反复盘问,是不是国民党特务。那时杨炬的心就已碎了,但她理解党,相信党,而且在那险恶的战争年代,那种“车轮战”盘问的做法似乎也有种迫不得已的味道,况且,杨炬的革命热情很快被接受下来了,因而她后来对那次“审查”也就渐渐释然了。

  而现在呢?“革命派”却一口咬定杨炬有“罪恶历史”,仿佛为革命奋斗几十年的历史完全不值一提。杨炬真是心如刀割。

  王树声理解自己的夫人,早在延安就已理解了她。出身,单从出身就能武断地说一个人是不是革命者吗?革命导师恩格斯不是出身于资本家家庭吗?周恩来不也是出身于地主家庭吗?就拿我王树声来说,不也是出身于小地主家庭吗?

  王树声又想起了从前在鄂豫皖根据地时张国焘所搞的“肃反”运动,张国焘也是简单地用出身来划清革命与反革命。自己的哥哥、妹妹、嫂嫂都未能幸免。教训是何等的深刻!想到这,王树声慎重地对夫人说:“杨炬,要冷静。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真正反映他属于哪个阶级,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立场和行动才是他阶级属性的真正反映。毛主席教导我们,要相信群众、相信党。他们要你交待历史,你就向他们讲好了。你的历史是清白的,组织上很清楚。”

  杨炬点了点头。接着她又谈到“革命派”们造谣说她在中原突围时,肯定被捕当了叛徒。“我当时听到这不可思议的说法,真是气得浑身发抖。我给他们讲历史事实,他们连听都不听,不断打断我的话。但我还是要说。他们火了,猛地一拍桌子,吼道:‘谁叫你讲故事?是你斗我还是我斗你?’跟这帮人简直没道理可讲。”

  提起中原突围,王树声真觉得对不住妻子。杨炬怀了身孕,行动极不方便。做丈夫的实在更应该多加体贴。谁知蒋介石团团将中原解放区围住。为了不拖累王树声,杨炬挺着肚子走了。王树声看着妻子远去的背影,心中很是愧疚。如今造反派竟如此栽赃,王树声心头很沉重,但还是叮咛妻子说:

  “杨炬,要坚强些。对群众的态度要温和、尽量耐心听他们说。当然,做到这一步很困难,但再大的困难也要像攻克堡垒一样把它攻克掉。”

  在丈夫的鼓舞下,杨炬紧锁的眉头也逐渐舒展开了..

  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王树声所在的军事科学院也无例外地受到红卫兵浪潮的冲击。

  一天中午,一群红卫兵气势汹汹地闯进了军事科学院。这是一群中央文化系统的“造反派”,他们高呼着“造反有理”的口号,要揪出军事科学院某领导人,说他在“四清”时进驻中央文化系统,整了许多人,现在要交出“整群众的黑材料”。

  那位领导人没有露面。

  红卫兵们怒不可遏,他们张贴标语,乱砸东西,把军事科学院闹得乌烟瘴气。

  时任副院长的王树声在警卫战士的陪同下找到了这群红卫兵首领,轻言细语地开导他。

  后面的红卫兵们朝前拥,警卫战士赶紧阻拦,红卫兵们的拳头就朝战士们的身上砸。

  一位战士的鼻子流出了血。

  看到这种情况,王树声大喝一声:“住手!”

  如晴天霹雳,红卫兵们一愣,王树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文斗,不要武斗。’我们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接班人。”

  那位红卫兵首领也进行了制止。

  王树声不厌其烦地又进行了开导。一些红卫兵惭愧地退了下去,另外的一些人却置若罔闻。

  第二天,北京动物园门前赫然出现大幅标语:“王树声是镇压群众的罪魁祸首。”

  王树声对此虽不在乎,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家人都替他担心。

  周总理呕心沥血,这些日子明显憔悴了许多,眼睛布满了血丝。他找来了王树声,语重心长地说:“树声,临时交你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可非同一般哪!”

  从周总理的语气,王树声领略到这个任务的复杂性、重要性和困难性。

  决不能辜负党的厚爱!决不能辜负周总理的期望!

  王树声坚定地说:“听从总理安排。”

  周总理含笑说:“这一回调你到中央国防工业办公室,任军事管制领导小组副组长。”

  王树声领命而去。

  下属单位的群众分为两大派,起初还是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接着不时出现两派的成员因一言不合而动拳脚之事。

  在各地武斗的影响下,两派之间的对立也不断升温。

  两派的群众各准备了齐刷刷的棍棒。这一日,双方各占了两层楼,高音喇叭刺耳地叫骂着。一些群众正在垒积着石块、瓦片,随时准备扔出去。一场悲剧马上就要上演。

  王树声接到这个消息,迅速驱车前往。

  到达第二设计院时,双方已经接上火了,瓦片纷飞。

  在这种情况下,闯进去劝解非常危险。

  王树声下了车,毫无畏惧,从石块瓦片交织的网中冲了进去。

  一块瓦片擦着头发飞了过去,好险!有零落的两派群众惊呼声。

  王树声面不改色心不跳。早在战争年代他就习惯了战场上的冲锋,而今他哪把这瓦片放在眼里?

  一个身居高位的老将军如此镇定自若,武斗两派不由大为敬佩。

  王树声找到两派头头,说是身受周总理之托而来。两派头头下令暂时休战。

  王树声发现除一小部分人仍在鼓噪之外,大部分都有如释重负之感。他觉得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这场武斗劝解掉。

  再看两派的头头,虎视耽耽,怒目相向。

  王树声开始了劝解。他从国际形势说起,谈到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敌视,随时都想依靠台湾,将中国周边国家作为桥头堡来颠覆中国。过去中苏结盟,现在关系在不断恶化。他又谈到中国西南边疆的不稳定,然后归结到中国发展军事工业的重要性,并谈到七机部第二设计院的地位。

  两派的头头起初还显得不耐烦,此时渐渐安定下来。

  王树声接着又谈到周总理日理万机,操心国事夜不能寐以及对国防的关心。

  最后,王树声谈到武斗的危害,一严重影响军工的生产,二不可避免地造成双方人员伤亡。并讲到刚才暂停武斗过程中大部分群众的表情。

  在王树声语重心长的劝解下,两派头头被说服,他们深受感动。表示要以和为主,不再武斗,不辜负首长的期望,不辜负周总理的期望。

  这时夜已深,星光点点。

  王树声坐上车,发现灯光下不少群众向他招手。他心情激动,也为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而甚感欣慰。

  早在1966 年,林彪、江青等就开始肆无忌惮迫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1968 年,当王树声从中央国防工业办公室回到军事科学院的时候,几位副院长、副政委已纷纷“靠边站”了。

  由于受到林彪、江青所谓的反“二月逆流”的冲击,再加上身体不好,主要负责人叶剑英、粟裕均未能视事。所以,没有什么“小辫儿”好抓的院党委第三书记、副院长王树声主持全院日常工作。

  王树声对自己的处境也非常清楚。

  他尽量减少与两派之间的联系,甚至连一些生活琐事他都给予了注意。

  夫人杨炬由于出身不好,被关进“学习班”进行教育改造,难得照顾家庭。

  王树声平素好到食堂打饭,可如今他不再去了。因为军科院的食堂也有两派之别,这一派的人不到那一派食堂去吃饭。如果王树声到任何一个食堂去吃饭,他目前所走的钢丝就难以平衡。

  还好,年仅十四岁的小女儿宇红由于学校乱成一团糟,很多老师被批斗,课都无法上,故一直呆在家里,成为王树声的临时“炊事员”。

  当然小“炊事员”的手艺并不高明,只能煮稀饭、干饭和面条。但王树声并无苛求,盛上一碗稀饭,来一碟腌酸豇豆角,既是一种“享受”,又能品尝出故乡的风味。

  每当王树声吃起酸豇豆,就想起了大别山的山山水水,就想起大别山的风土人情。每年秋天,故乡的父老乡亲将豇豆中较嫩者择起来,放到小口大腹的坛子里,然后在上面撒上盐,再紧紧塞把稻草,再把坛口朝下置于一个有水的小陶盆里,这就成了。

  王树声打记事时起,他就喜欢吃这种腌酸豇豆。后来在大别山打游击,每当乡亲们送给他腌豇豆,他都喜不自禁。

  一次他给徐向前吃,徐向前连连称好。他说山西人好吃醋,山西老陈醋四海闻名。作为一个山西人,长时间不吃醋,着实想念得紧。可吃上这酸豇豆,就不想醋了。

  有一天,夫人杨炬好不容易请假回家。王树声发现她瘦多了。眼窝深陷,眼睛显得大大的。

  原来,杨炬被关进“牛棚”里,接受思想政造。造反派们动不动把她拉出去批斗一顿,逼她供认是国民党派到延安去的特务。对比,杨炬都坚决地予以否认。

  造反派想出新花招,每天天刚亮,就把她轰起来扫厕所,说是劳动改造。

  另外,每天还要写两篇“罪行交待”,连张桌子都不给。

  杨炬常发低烧。她真想家,想丈夫和儿女们。她多想能和亲人亲亲热热地在一起哟,但这却不能够。

  现在,她如愿了,但她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她告诉王树声,医院的一个外科主任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他那当护士长的妻子也受到株连,被逼着“揭发”她的丈夫。她实在受不了这种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便自尽了。

  “也好,”杨炬略带羡慕地说,“人死了,一了百了。她也终于到极乐世界了。”

  王树声听罢,劝慰说:“杨炬,我了解你,但你千万不可做那样的傻事。

  像那位护士长,她被屈打成招,造反派达到了目的。可孩子们呢,背上了黑锅;丈夫的‘罪行’得到确证;死就能留得清白吗?人家怎么说,那些造反派会添油加醋地说你是‘畏罪自杀’!”

  杨炬点了点头。王树声说:“其实,全国上下,受委屈的何止我这一家?

  他们不仅仅是打我,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打叶帅、徐帅、聂帅这些老帅的主意。

  对很多问题,我们一定要作最坏的打算。”

  在周恩来等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下,王树声不但没被打倒,反而明确恢复了工作。

  工作恢复后,王树声更加捍卫真理,坚持原则。

  在“文革”那峥嵘岁月,王树声在别人遭乱时,从不落井下石,他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有人说,“文革”是对人的灵魂的一次大暴露,王树声的心灵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此时,林彪反党集团正越来越走向死胡同。

  “九·一三”事件犹如晴天霹雳,给人们以巨大的震动,同时也引起人民对林彪一伙的极大义愤。

  林彪一伙的败亡,对王树声来说是个天大的喜讯。

  杨炬简单地炒了几盘菜,王树声拿来了一瓶酒。一家人围着桌子开始庆贺起来。

  这些日子以来,王树声难得高兴这一回。是啊,林彪反革命集团终于自取灭亡,动乱的时局有救了!

  果然,周恩来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努力纠正“左”倾错误。邓小平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也得到恢复。

  神州大地开始出现小阳春。

  令王树声高兴的是,他也被确定,以国防部副部长的名义,协助周总理做一些有关外事的工作。同时也协助周总理对“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一些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像陈云、王震、滕代远等老同志都得到了解脱。

  在军事科学院,临时党委也恢复了。王树声是临时党委的主要负责人。

  院里有一人,在解放前是国民党的一个小特务头子。后投诚参加革命,表现很积极。但“文化大革命”一爆发,他就被打入“另册”。

  王树声在审查此人时,把他一生尤其是参加革命后的表现进行仔细评判,明确认定他不是反革命分子。

  那时,此人已患癌症,气息奄奄。当他听到了对自己的宽大处理时,感动得泣不成声。他紧紧握住“专案”人员的手说:“谢谢党,谢谢王副院长,谢谢大家。我现在是死也瞑目了!”

  在王树声主持工作期间,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造成冤假错案。

  随着“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愈演愈烈,王树声内心深处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愈积愈浓,身体明显消瘦,吃饭也少多了。1972 年长子鲁光被撞致残, 对王树声的身心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1972 年12 月26 日清晨,鲁光骑着自行车去工厂上班。为了赶时间,他骑得很快。

  这一天早上雾气特浓,十步开外就看不到人影,而且地上还结了冰,比较滑。在这种天气下骑车是不安全的!

  在转向一条马路的时候,一辆无轨电车疾驰而过,鲁光被擦倒了!电车来不及紧急刹车,已将他挤压在路旁。

  鲁光很快被送进解放军总医院进行抢救。

  王树声接到儿子出车祸电话,犹如晴天霹雳。他赶紧来到医院,儿子已在病床上。

  看见爸爸,鲁光号啕大哭:“爸爸,我完了。”

  王树声心里一阵刺痛,他极力克制住自己,静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坚强些,相信大夫,也要相信自己,你的病会好的。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这对恢复身体很不利。”

  王树声坐在孩子的床头,不断地安慰他,鼓励他求生的勇气。

  王树声走出抢救室,询问医生鲁光情况到底怎么样,大夫说脊椎骨被撞断,以后站起来怕是很困难了。

  从来有泪不轻弹的王树声此时也禁不住潸然泪下。他喃喃地说:“鲁光这孩子命怎么这么苦?”

  在中原突围前夕,王树声同妻子杨炬驻扎在河南省光山县泼陂河。那时杨炬怀着的就是鲁光。

  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将中原解放区团团围住。王树声夫妻商量,为突围方便起见;决定把胎儿打掉。王树声的贴身警卫员李树林、白金泉受命弄来了“打胎药”。

  但这药并没见效。原来李树森和白金泉念及首长已近四十,才有了这一“宝贝”,就私下做主弄了一些假药,将杨炬哄过了,方保住了胎儿。

  中原突围中,杨炬随部队一起翻越平汉路,冒着敌人的炮火的轰炸,进入鄂西北。最后,为了不拖累丈夫,忍痛与他分手。在党的秘密护送下,从长江乘船至上海,再乘船辗转到了山东临沂解放区,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

  这时,孩子也降生了。

  为纪念这不平凡经历,王树声特意给孩子取名鲁光,对他寄予了深切的厚望。鲁光也特别争气,考取清华大学,给全家带来了骄傲。鲁光毕业工作了,有了女朋友,快结婚的前三天竟意外地出了车祸,成了残疾人。这怎么不让王树声心如刀绞呢?

  亲朋、战友纷纷来家探望,劝王树声不要过分伤心,要保重身体。

  王树声静静地说:“闭上眼睛,想想为革命牺牲了多少好同志,我就想开了。放心吧,我能顶得住。”

  但王树声饭越发吃得少了,而且还感觉到胃有时隐隐作痛。

  经过杨炬的劝说,王树声住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生通过胃镜一看,发现王树声的食道,增生了密密麻麻菜花状的肿瘤,已经进入了中后期,便确疹为食道癌。

  医生悄悄地把杨炬喊到一边,告诉了实情。杨炬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

  儿子鲁光住院才两个多月,王树声又患了食道癌!但在王树声面前,她还得强作欢颜,以免心事被他发现。

  但王树声还是从她红红的眼睛、勉强不自然的笑看出了问题。他问杨炬:

  “我是不是患了癌症?”

  杨炬一惊,赶忙说:“没有!”

  “那你哭什么?”王树声不解地问。

  杨炬情急生智,忙说:“我想起你和鲁光都住一个医院,不免伤心。”

  王树声安慰说:“不两天我就出院,不就好了。”

  可是过两天,医院对王树声进行了会诊。来的一个医生,王树声认得,他是著名肿瘤科权威吴桓兴教授,王树声明白自己的病情,也明白了杨炬为什么会哭。但他还是很乐观地说:“癌症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去见马克思嘛。有那么多战友见了,也该临到我了!”

  但祸不单行,杨炬因操劳过度,低烧不退;建初神智不清,需要治疗。

  这样一来,也都住了院。一家人除了小女儿宇红,都病倒了。

  在王树声患病期间,他先后还参加了“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中共中央会议、党的“十大”和国庆24 周年纪念活动。

  亲人们病体逐渐好转,而王树声精力越来越不济,病情日趋恶化,手术治疗刻不容缓。医生经过诊断,根据王树声心脏欠佳,锁骨淋巴腺肿大,又曾经得过胸膜炎、癌细胞显然转移等一系列情况,认为不适宜手术,只有进行放射治疗了。因此,王树声每天在小女儿宇红的扶持下,天天到肿瘤专科医院接受理疗。

  此后,王树声行走都不方便了。

  一天,警卫员悄悄地对王树声说:“首长,我看见彭总了。”

  “在哪里?”王树声又惊又喜,迫不及待地问。

  “也在这医院!”

  “快扶我去看看!”王树声摸摸索索地说。

  “可是..可是..”警卫员很后悔把此事说出来。因为彭德怀当时是“反革命”,看他是很危险的。

  王树声也明白了。他也必须遵循党的原则,同“反革命”划清界线。但对彭总的思念又诱使他哪怕看一眼也好。于是,他说:

  “这样吧,你就扶着我远远地看他一眼吧。

  警卫员扶着王树声来到阳台上,果然,王树声远远地看到在一个病房的外边。彭德怀正在晒太阳。

  这就是彭总吗?穿着灰色的衣服,身子已经佝偻了,一动不动地晒着太阳。这哪是曾经叱咤风云的彭总呢?

  王树声心中一阵酸楚。他真想叫彭总一声,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又不敢,想起他陪同彭总,穿越茫茫的戈壁,考察巍巍的青山,进出于喧嚣的工地,又一同出国访问..而现在风烛残年,两人又相聚于同一个医院。这是缘!但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这又不是缘!世事就是这样捉摸不定。王树声注视着彭总良久,心中一片怅然..

  王树声的病也牵动了人们的心。他许许多多的战友、上司、部下纷纷来到他的病榻前,伸出了温暖的手。

  廖承志、谭震林来了,他们劝王树声不要操劳,好好休息。他们夸赞王树声在战场上是一员智勇双全的猛将,“文革”中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王震、李先念来了。中原突围时亲密无间的战友又相聚了。他们一起畅忆在宝塔山下的岁月,一起畅忆中原突围时如何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王震说:“中原突围那阵儿,敌人布好了网,你都没钻进去;这回病魔‘围剿’,你也得突围出去哟!”

  王树声说:“我可要好好向你这三五九旅模范学习!”

  大家都哈哈笑起来。

  王树声和李先念是老乡,话语就更多了。他们谈起黄麻起义,谈起光山的柴山堡,谈起黄陂的木兰山,谈起大别山的乡亲父老和风土人情,他们的眼中都浸出了泪花。

  王树声说:“真想念家乡呀,真想回去看看!”

  李先念说:“等你身体好了,咱俩一块回吧!”

  徐向前和聂荣臻也来探望王树声。徐向前紧紧握住王树声的手,这一对老战友在鄂豫皖也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曾在一起促膝谈心,曾在一起筹划打退国民党的“围剿”,他们的感情是用血筑起来的。

  徐向前深情地对王树声说:“你是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你是大别山的英雄战士。”

  王树声说:“不,我做得还很不够!”

  在王树声最后的弥留之际,徐向前一直都守候在他的病榻前,守候和战友在一起的最后的时光。

  在王树声患病期间,兼任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叶剑英多次到病榻前慰问王树声。他还指示医院,要想尽一切办法治疗王树声的病。

  军事科学院的不少人也来探望王树声。他们提着鸡蛋等,坚持要王树声收下,以表示他们的一番心意。

  湖北党组织听说王树声患了食道癌,特意选派了最擅长做“家乡饭”的厨师,守候在他的身边,根据王树声的口味,每餐都做他喜欢吃的东西。

  将过1974 年元旦的时候,有一天王树声的胃口忽然变得格外好,人也精神了许多。当厨师问他想吃点什么的时候,他说要吃稠稠的米粥。厨师马上精心地为他熬了一砂锅。

  王树声竟奇迹般地吃了大半碗。

  厨师很高兴,子女们也很高兴。而杨炬在高兴之余,又有点隐忧:这会不会是回光返照?

  果然,王树声这种较好的精神状态维持不到几天,忽然病情急转直下。

  他呼吸极度困难,高烧四十多度,米水不能进,只好全靠输液来维持生命。

  主治的医学专家们决定为王树声大量输血。军事科学院的干部们都踊跃着要来献血。王树声得知这一情况,虽然身体不能动,但他还是用微弱的声音说:“谢谢同志们。我已是快入土的人了,大家不要,不要再浪费自己的鲜血了。”

  医生做他的思想工作,可他就是坚执不肯。

  在医生不在的时候,他有时在病床上痛得翻滚,但也不愿轻易按一下床边的电铃,召唤医护人员。因为他知道,病情到这地步,就是医生在身边也是没有用的。

  1974 年元月2 日,夕阳西下的黄昏。王树声昏迷了。亲人们围在他的身旁,含着眼泪注视着他。

  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来到王树声的病榻旁。杨炬轻轻地在王树声的耳边说了句:“总理来了!”王树声倏地睁开了眼睛,挣扎着要起来,周总理紧紧握住王树声的手,忙说:“不要起来,不要起来!”

  王树声心情难以平静,泪光闪闪。

  周总理说:“树声同志,我是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看你的!”

  王树声激动地说:“谢谢党中央和毛主席,谢谢总理!”说着说着,泪水便涌了出来。

  王树声太敬重总理了。是总理在文革中保护了他,他奉总理为自己的楷模。在平常,周总理召集开会,他总是提前到达。有一回理发,他刚坐上椅子,理发师拿起剃刀,忽然周总理来了,王树声赶忙站起来说,“总理时间最宝贵。总理先理!”

  由于操劳国事,总理面庞日渐消瘦,王树声心里很难过。他在室外散步,只要听说周总理来了,便马上回避,警卫员不明其原因,王树声说:

  “总理时间宝贵,不能打搅他呀!”

  一天深夜、王树声刚睡下,总理办公室来了电话,要他去一次。警卫员想着首长累了,就没忍心叫醒他。

  次日,王树声会晤总理,听说昨夜打电话的事,就回来批评警卫员说:

  “总理日夜呕心沥血,操心国事,他喊我必有急事,你不告诉我,不就把总理的时间给耽误了?以后可不许再这样!”

  现在周总理站在王树声的病榻前,面容益发憔悴了,总理身体如此,还来关心别人。

  周总理也注视着王树声,从前的一员猛将,现在被病魔折磨得枯瘦如柴,但昏花的目光中仍掩饰不住一股英武之气,总理的眼眶不由红了。他诚挚而又庄重地说:“树声同志,党中央、毛主席都知道你是一个好同志,战争年代,你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红军长征途中英勇的战士;解放后,你是我国军械工业生产的功臣,你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党,是毛主席、周总理对一个忠诚革命战士所作的最崇高的评价。

  王树声流出了滚滚的热泪,在临终之前,他听到这番话,觉得死也瞑目了。

  1974 年1 月7 日9 点57 分,大别山英雄王树声逝世了,享年六十九岁。

  他是革命家、军事家,也是实干家。

  他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早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晚年是“居庙堂之高,身忧其民。”

  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

  王树声不幸逝世的消息传到故乡后,家乡人民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他们想起了这位共和国英雄在大别山下、汉水岸边、嘉陵江畔纵横驰骋、叱咤风云的夺目风采;想起了他漫漫西行,爬雪山过草地、血战祁连山的悲壮辉煌;想起了他和蔼朴实、一心为民的公仆襟怀..

  大别山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儿子而哭泣,长江水为共和国将星殒落而呜咽。寒风传递着悲声,白云诉说着思念..

  将军虽然长逝,但他那一片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挚爱之情,他那一颗为党为国操劳不息、奋斗不止的忠贞之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为祖国的富强腾飞而拼搏,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奋斗!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后记 下一篇:第十四章 办军械开新局 公仆本色美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