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先创性的学术理念

作者:祁淑英 字数:4491 阅读:105 更新时间:2011/10/10

第二十九章先创性的学术理念

第二十九章 先创性的学术理念

  人们说,袁隆平构建的杂交水稻科学殿堂,其学术理念与学术体系是先创性的。他善于运用对立统一法则进行思辨。跟随袁隆平工作多年的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谢长江曾经深入剖析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哲学思维。谢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世界著名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开创的杂交稻研究事业硕果累累,蜚声中外,誉满全球。袁隆平不仅是一位知名的育种专家,而且也是一位把马列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杂交稻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自然科学家。他自始至终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使这一研究领先世界,方兴未艾……

  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之初,袁隆平便充满自信,因为他坚信“实践出真知”。水稻“杂交优势”是他亲自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而且,他以“矛盾论”作指导,深知作物有无杂交优势,取决于杂交双亲遗传性状有无差异,是否构成杂交的内在矛盾。自花或异花授粉只是繁殖方式的不同。所以,选育“三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用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也就是正确协调各种亲本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矛盾。他巧妙地运用了毛主席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主要矛盾”等哲学观点,来指导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袁隆平既注重理性思维,又重视实践。他在亲身实践中经常进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并且善于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捕捉它、利用它。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实践中发现一颗穗大粒多的优异稻株的后代分离和退化,顿悟出“杂交稻”这一先创性的科学命题。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全永明著文称:

  袁老师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突破传统理论。袁老师在大田中发现一株杂交稻后,便产生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来提高产量的设想,并于1964年正式开始研究。然而,这一想法与当时流行的学术观点相悖,因而遭到一些人的反对。经典遗传学的观点是:稻、麦等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有人指责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对这些不同意见,袁老师没有退却,而是相信毛主席的科学论断,“实践出真知”。

  因为袁老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实践。

  袁老师运用矛盾论的观点作了如下两方面的分析:第一,毛主席说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作物杂交有无优势,本质不在自花授粉或异花授粉,而在于杂交种子内部有无矛盾;只要杂交双亲有遗传上的差异,就会构成杂种的内部矛盾,从而产生优势。第二,“无优势论”与玉米这个异花传粉作物的杂种优势事实相矛盾:玉米在配制杂交种之前,两个亲本都必须自交多代提纯,育成自交系。既然经过多代自交提纯的玉米自交系杂交可以产生很强的杂种优势,为什么经过长期自交提纯的水稻品种(天然自交系)杂交而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

  ……

  在科研实践中,袁老师巧妙地利用矛盾,实现“三系”配套。不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育成了……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前任党委副书记谢长江说,袁先生先创性的学术理念,还表现在他善于捕捉科研中的主要矛盾,并且能抓住主要矛盾,推进科研工作的发展。谢先生撰文称:

  1974年,袁隆平率先培育成功的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强优组合“南优2号”,经过多点生产鉴定,证明有高产优势后,科研重点转为攻克制种低产的难关。

  开始,袁隆平以为花粉量不足是制种低产的主要矛盾.强调在制种田多插父本(恢复系),同时还把母本(不育系)紧贴父本种植,以为可以接受较多的花粉。可事与愿违,父母本的行比试验和制种田的观察证明:在一定范围内,父本穗数越多的田,制种产量越低,愈靠近父本的母本,结实率越低。原因何在?袁隆平认为:按单个花粉和穗子计算,水稻的花粉量确实比玉米、高粱少得多;但就制种田单位面积花粉总量来看,差异并不大。据调查,“南优2号”制种田,按父本亩产150公斤计算,每亩约有花粉300亿粒,如以10天散完粉计,在散粉均匀的情况下,每天在开花的2小时至3小时内,每10平方厘米面积上可散落花粉5000粒左右,花粉密度相当大,完全可以满足异花传粉的需要。从试验中他得出结论:影响制种产量的主要矛盾不是花粉量不足,而在于要使花粉散布均匀并能落在母本柱头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采取多种办法和措施,其中以父母本的花期、花时相遇为关键。由于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袁隆平在指挥千军万马下海南制种的攻坚战役中,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很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割叶、剥包、喷洒“920”等等,这对提高制种产量具有显著效果,亩产由原来的几公斤、十几公斤,上升到几十公斤、上百公斤,最高亩产突破250公斤。由于抓住了主要矛盾,制种低产难关终于被攻克。

  人们说,袁隆平的先创性的学术理念,还表现在他总是不断地探索和攀登杂交稻科研的新高峰。袁隆平认为,成绩只能说明过去,重要的在于开拓未来,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为了形象地揭示他的这一理念,他给他的弟子们讲了一则很有趣的故事。他说:

  “有那么一个人,最初企图挖一口井,挖呀挖,终于挖出了一潭清泉。于是,他兴奋不已,满足地雀跃离去。另一个人又接着挖,挖呀挖,挖出了一块珍贵的宝石……”他说:

  “现实生活没有故事中那么浪漫和神奇,我们也并非渴望那块宝石,但我们渴望我们的杂交水稻科研事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1989年夏季,南方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天气,使两系法杂交稻的研究遭受了严重挫折,一些经过鉴定的不育系变成了可育,出现了“打摆子”现象。两系杂交稻的研究陷入低谷。

  在这紧要关头,袁隆平与他的助手罗孝和一起对不育系——进行考核,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选育实用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首先要考虑的是育性对温度高低的反映,其光照长短并不重要。他二人分析到雄l生不育系的起点温度其可育临界为23.3摄氏度,并重新提出了选育不育系的策略。在袁隆平新思路的指导下,他的助手罗孝和很快培育出了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并配制出了“培两优288”,和“培两优余红”组合,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省级鉴定的两系先锋组合,使两系杂交水稻由试验研究转为生产实用成为可能。

  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成功以后,袁隆平将选育高产亚种间杂交稻,也就是超级杂交稻作为新的主攻方向。

  为此,他为超级杂交稻提出了新的理论设计。他设想,应用育种技术,克服各种障碍,将水稻亚种问强大的生物杂种优势协调地转化为经济产量优势,将解决杂种结实率低以及籽粒充实度不良这些弊病作为主攻对象。他认为为选育高产亚种问杂交稻组合应坚持如下8项原则:

  1.矮中求高;

  2.远中求近;

  3.显超兼顾;

  4.穗求中大;

  5.高粒叶比;

  6.以饱供饱:

  7.爪中求质;

  8.生态适应。

  袁隆平所设计的这8项原则公开发表以后,很快成为全国杂交水稻专家深入开展杂交稻研究的指导性理论。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江苏省农科院协同攻关,很快育成了亚种问杂交组合——培矮64S/E32,这一组合于1997年在江苏省3个点试种,均获得大幅度增产。1998年,在江苏和湖南的4个示范点试种,又连续增产。

  目前,袁隆平很看好这一组合,他认为这是目前很有希望的超级杂交稻组合。

  根据高产实践,他进一步提出,利用亚种间的杂种优势选育超高产组合,这是最现实、最有效的成功途径。近期内,以打短平快为主,即以培矮64S为重点,进行广泛的测交筛选,从中选育出超高产组合。

  袁隆平对他的助手们说:“一株株水稻,从萌芽、长大、抽穗、扬花,到结出丰硕而饱满的果实,仅仅三五个月的工夫罢了。而一个人的生命,从诞生到死亡,又有多久呢?那水稻,从不会因为这注定短暂的命运而拒绝奉献;同样,我们的人生也不会因畏惧注定的死亡而拒绝创新。一个人的生活,可以伟大,也可以渺小,但不可以不去奋斗,不去拼搏,不去奉献,不去创新。为着理想,为着人生的价值,你奋斗过,你拼搏过,你曾经有所创新,那么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辽宁省农科院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的学术权威杨振玉说:“袁隆平构建的杂交水稻科学殿堂,其学术理念与学术体系是先创性的。他的人格魅力,既有中国精英沉稳干练的品格,又有西方学子‘异想天开’的好奇。他感情丰富,富于智慧,他热爱大自然,审美情趣浓郁,所以,他是机遇宠爱的有心人。”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三十章“八千里路云和月” 下一篇:第二十八章当评选为院士的时候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