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豆腐及其他

作者:任远 字数:3237 阅读:67 更新时间:2012/03/05

大豆、豆腐及其他

             大豆、豆腐及其他 尽管鲁迅在《故乡》中写过开豆腐店的杨二嫂(豆腐西施),茅盾写过《卖 豆腐的哨子》,但在1982年《上海文学》二月号、四月号的散文栏内,先后读了 忆明珠的《唱给豆腐的颂歌》、高晓声的《也给豆腐唱赞歌》,仍使我屡屡想起, 久久难忘。由于时代的不同,前两位大师笔下的有关描写,或几笔勾画见人物, 或言简意深,都能帮我深刻认识那个社会,但觉得感情是深沉而压抑的。后两位 当代文坛名手,以夹叙夹议、情景交融、娓娓动人之笔,热情歌颂这一向难登大 雅之堂,却深为亿万人民所喜爱的豆腐,给我的是无限欣喜和兴奋之感。 ‘但是,不知为什么,时间一久,心中又感到不甚满足。是豆腐不该歌颂吗! 不!豆腐是完全应该歌颂的。那不满足什么呢?细想之后,一方面是歌颂豆腐, 而忘却了做为豆腐母体的大豆,令人不安,另一方面,就是对豆腐的歌颂,我感 到也还有些自己的话要说。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栽培大豆最早的国家。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有山西侯 马出土的2300年前的黄豆。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文化遗址中,1973年又发掘出了 黑豆,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从洛阳汉墓中的陶仓上所写“大豆万担”,以及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之句来看,到汉魏时代,大豆已 成为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了。东北成为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也是汉代自中原传去 大豆,而逐渐形成的。在抗曰战争时期,著名的《流亡三部曲》中,有“我的家 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祖国白山 黑水间,辽阔的松辽大地上,包括大豆在内的丰富物产,曾激起我们同胞多么炽 烈而悲壮的爱国、爱乡之情! 历史说明,我们的祖先和前辈是很重视大豆的,而大豆也的确是值得珍惜和 重视的。据化验,它含蛋白质高达40%左右,相当于大米的5 倍、玉米的4 倍、 小麦的两倍半,也比猪肉要高。它含油约20%,使豆油占世界植物油总量的三分 之一。而以大豆为原料的食品、轻工、医药等产品,更多达400 余种。每亩大豆 的根瘤菌,所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肥效又可相当于四五十斤硫铵。请想,这 是多么好,多么宝贵的一种作物。难怪我国的大豆先后传往日本和欧美,现已遍 及全世界,并早在1873年,我国的大豆就在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使我们被 誉为大豆的王国。 至于豆腐,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更犹如中药内的甘草,处处难以缺少。在 旧日我国北方的穷乡僻壤,人民一年到头闻不到肉味,只有那“梆梆梆”卖豆腐 的梆子声,响在寂寞、破落与荒凉之中,给贫苦的农家过年节或招待亲友的餐桌 上,加碗色味俱佳的菠菜豆腐汤,或一盘煎的黄黄的大葱炒豆腐,从而增添一点 滋味、色彩和喜悦。在北方的城市,每当夜过二更的寒天,街头便会传来亲切而 低沉的叫卖声:“热豆腐噢!……”走出门,循声望去,于夜色朦胧之中,会看 到挂着红灯的豆腐挑子,停放在路旁。那挑子上安着大砂锅。锅下,炉火通红; 锅上,热气蒸腾。一块块老豆腐在锅里打着滚儿。您往挑子前一站,说声:“来 碗热豆腐!”那卖豆腐的说声:“好味!”立刻往碗里捞两块热豆腐,加上酱油、 麻汁、韭花酱或辣椒油等调料,递给您。您连吃加喝,直吃得胃暖肠热,额上微 微冒汗,实在是一种既舒服、又别具风味的享受。特别是在那东岳秦山之下的著 名旅游之城泰安,人们更自豪地将“白菜、豆腐、水”,做为他们的“三样美”, 这又是一种多么真挚的乡土之情。 要说那有关大豆、豆腐和其他豆制品的奇闻轶事,在我国异常丰富的民俗文 学中,更是举不胜举。在我们很早的传奇中,就有着英雄“撒豆成兵”的故事。 讲到豆腐的好吃,清代嘉庆年间,对烹调颇为讲究的进士梁章巨,在济南任按察 使期间,于大明湖畔的“薜荔馆”,赴过一次宴,他在《归田琐记》中说:“食 半,忽进一小碟,每碟二方,食之极佳,众皆愕然,不辨何物。理亭曰:‘此豆 腐耳’。”梁章巨直到晚年,还念念不忘这豆腐,每思及,“则馋涎辄不可耐”。 据考证,梁章巨吃的叫“锅塌豆腐”,系曲阜“天下第一家”孔府中吃的一种传 统名菜。另外,还记得有书记载,清代批注《水浒》的著名文人金圣叹,因苏州 哭庙案件而遭清王朝所杀时,他被押赴刑场,就要开刀问斩了,他却忽然对刽子 手喊:“请缓!”刽子手问有何要事,他说有一事相告,即:“五香豆腐干就花 生仁,最好吃!”这虽属传闻,却也可以透视豆腐之干于我国人民关系之深。 大豆及豆制品,在我国既有悠久的光荣历史,又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在那 极“左”之风铺天盖地袭来,大割“资本主义尾巴”,而又将“以粮为纲”强调 到近乎荒唐的年月里,大豆被戴上,“低产作物”的帽子,受尽歧视,横加排斥。 当时,我由城市被放逐黄河岸边的一个村子里。这里是传统的豆麦轮作地区,但 在“以粮为纲”的声浪中,我亲眼目睹,有的干部强迫社员把地里茁壮成长的绿 油油的豆苗锄掉,改种地瓜和玉米。有位年过半百的扶耧手,一锄下去,两眼含 泪,双手瑟瑟颤抖。他实在不忍锄掉自己亲手翻种的大片豆苗!可那股风,他一 位普通的老农又怎能顶得住呢?在当时的处境下,我虽“敢怒而不敢言”,可心 中还是暗想:“谁都知道一斤大豆可换四斤地瓜或三斤玉米,质地不同,使用价 值不同,即便大豆产量低一点,可还是合适,我们是一个善于算账的民族,难道 这个账有些人就不会算吗?”形而上学,搞得群众不仅再难以见到豆腐,不少辛 苦的农民,几乎连饭也难得吃饱。 物极必反,这是真理。那不得人心的极“左”之风,终于被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春风所吹散,在祖国南北,长城内外,一些传统的产豆区,又都恢复了大 豆的种植。在祖国北方的村村寨寨,也又响起了“梆梆梆”卖豆腐的梆子声;在 城市,也出现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中共哈尔滨市委前副书记王崇伦同志大抓豆 腐,以满足城市人民生活需要的美谈。这方面,虽才是个良好的开端,还有不少 问题待解决,但通过这一小小的生活侧面,我们不也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身影吗? 人逢盛世,感慨万千。我想,文学大师鲁迅、茅盾如果健在,大概也要挥笔 谱写同豆腐有关的新篇章吧!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飞蝗·燕子和狗 下一篇:密斯张·仁丹·形式主义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