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儿偶像崇拜还须科学解读

作者:王亮 字数:1621 阅读:83 更新时间:2016/06/09

对少儿偶像崇拜还须科学解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少儿偶像崇拜”调查显示:在前10名少年儿童最崇拜的偶像与榜样中,除雷锋位居第一,其他都是文体明星。
  
  这份榜单引发了舆论担忧。为什么孩子们喜欢周杰伦、杨幂这样的影视明星,而科学家、劳模、宇航员为何上不了榜,现在的孩子是不是价值观出现了扭曲?
  
  其实,我们不必指责孩子。每一代人的青春期都会有不同的“偶像”相伴,无论是保尔·柯察金,还是刘翔,本质上都是当下社会意识的反映。青少年将文体明星视为偶像,更与大众传媒关系极大。笔者的一个小侄子喜欢张杰,对他的歌曲、喜好甚至家人了如指掌。试想,若是一个成年人打开电视,铺天盖地全是张杰,小伙子长得帅,会唱歌、会说话,想不“崇拜”也很难。更何况,媒体善于放大卖点,比如主打孝顺、坚强、善良等品质,比如从着装打扮到生活方式都显得很“潮”。这对于崇尚新奇的青少年来说,显得那么贴近,于是产生了契合与共鸣。有孩子说,我们不反感科学家、工程师、劳模,但是觉得“有点远”。
  
  代表主流价值的职业中很难产生偶像和榜样,应是成人社会反思的重点。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些职业对社会的意义不被青少年认知,这些职业中也不乏典范人物,而在于我们既缺乏传播的动力更缺乏传播的技巧,去塑造来自不同领域、代表主流价值取向的偶像。我们可曾像宣传娱乐明星一样,不惜时段、不惜版面地全方位宣传科学家和劳模?我们是不是塑造了太多“高大全”的典型,让孩子觉得难以企及?
  
  对青少年崇拜明星要两面来看。客观地说,文体明星有好的榜样,关键在于我们对青少年放大的是“正因子”还是“负力量”。香港城市大学曾有一项研究,中学生若经常接收有关香港明星刘德华正面的新闻时,例如他的事业成就、奋斗历程以及深受社会认同的人格特质等,学生会对偶像更欣赏,也倾向于模仿。研究结论是:明星偶像可以转化为学习榜样。
  
  但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警惕商业文化泛滥的问题。现在的媒体上,有一种以“逗你玩”为目的的“愚乐至死”的低俗境界。宣扬拜金主义、享乐哲学,明星取代模范,娱乐覆盖文化,低级代替高雅,低俗文化越来越招摇,越来越放肆。一些媒体为满足少数人的窥视欲和猎奇心理,对文体明星的个人财富、私生活过度关注和炒作,这让很多青少年迷失了方向、混淆了是非判断,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青少年崇拜文体明星其实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对于传媒而言,首要的是树立社会责任感,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来自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社会不同领域的优质榜样,给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找到不竭的精神源泉。其次是改进传播方式。雷锋为何能深入青少年心灵?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事迹和精神打动人,同时也是因为媒体坚持不懈地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从传播角度说,反复地说、时尚地说,放大榜样符合主流价值、切合青少年特点的正力量,榜样终会得到青少年的认可。而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有必要在常态的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由此,青少年不仅不会沉迷到过度、疯狂的偶像崇拜中,而且自己会理智地进行榜样选择,汲取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力量。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家长应怎样检查孩子的作业 下一篇:李开复:给家长的一封信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