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西游记》到底奇在哪里
奇书《西游记》到底奇在哪里
河北定州中学高级教师 冯习泽
早在明末清初,文坛上就把《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并称为“四大奇书”。那么奇书《西游记》到底奇在哪里,可谓说法众多。从我的角度出发,我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教育学和人才学的天书。
一、取经是一种奇妙的培训
照理说,“经”是不需要取的,为什么?西天佛祖就是取经工程的老板兼总设计师,他派观音菩萨到东土大唐来寻访取经人,观音菩萨是总裁吧,她来的时候直接把经捎来不就得了。当然,有一句话叫“书非借不能读”,佛经那么珍贵,你要送货上门他就不珍惜,所以需要让人去取,这层意思应该比较好说。那取就取吧,要取经的话,得找个效率最高的吧?那应该是孙悟空。东土到西天有多远,十万八千里,孙悟空正好一个跟头,一翻到了,一翻又回来了,就这么简单。退一步说,就算让唐僧去取,唐僧不会驾云不要紧,徒弟们都会呀,不管哪个背着他走都可以的,比坐高铁要快得多,还不会出事故。为什么非得让从地面上一步一步摸爬滚打、万水千山去折腾?脚踏实地,干什么都得脚踏实地,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体现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取到真经。
其实,取经可以广意地来理解,不只是佛经,念书、考大学这都是取经,做学问、经商、从政,也都有真谛,都有含金量,这都是取经,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另外,唐僧给人的印象是很窝囊,肉眼凡胎毫无法力,结果呢,没有本事的当师父,从孙悟空到白龙马,这有本事有神通的当徒弟,这样的人事安排,这样的人才资源配置格局,在咱们今天看来怎么看怎么不合理。那我想问大家,是汽车跑得快还是人跑得快?汽车跑得再快,也只能是人开着车,绝不能车开着人,你跑的再快,是速度和力量,而人是掌握方向的,是掌握目的地的。因此,唐僧没本事,为什么让他做取经人让他当师父,看重的是他的高尚品德、高深的佛学修养,这是很难得的。徒弟本事再大,也就是让你保驾护航而已,你是手段,手段总是辅助于目的,所以这主次的本末不能颠倒。
那说到这儿了问题就又来了,说找这些徒弟是保驾,那唐僧用保护吗,唐僧根本就用不着保护,你别看他没本事没神通,他有法宝啊。佛祖通过观音菩萨授予唐僧两件法宝:一是锦斓袈裟,二是九环锡杖。说穿我的袈裟拄我的锡杖,不受恶毒之难,不遭虎狼之灾,什么意思?不遭虎狼之灾比较好理解,碰上豺狼虎豹没事儿。那么恶毒之难呢?既包括一路上的险山恶水,还包括妖魔鬼怪,还包括碰上盗贼、土匪,等等,不管碰上什么,只要有着锦斓袈裟和锡杖在,那么唐僧就等于是穿了防弹衣戴了护身符,遇到什么都是有惊无险虚晃一下,但是这点儿秘密,观音菩萨可没有告诉唐僧,就是要考验他。
唐僧本来不需要保护,为什么非要找一大帮不好调教的徒弟来保驾护航?为的是专门培训他们、教化他们、改造他们。这几个徒弟甚至包括唐僧在内,都是失足青年,都是出了问题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另类人才。他们出了问题,但个个是人才,只不过是没有把握好方向,缺乏正确的引导,所以需要把他们集在一块儿,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创造一个机会,通过取经这个形式给他们举行一场旅游似的甚至是长征似的培训班,足见佛祖和观音大慈悲教育的良苦用心。
为什么说他们是“失足青年”,他们出了什么问题呢?咱们把这个取经团队分析一下,两个核心人物唐僧和孙悟空,放在后面专题来讲,先说次要人物。头一个说猪八戒。有人在网上搞投票,结果猪八戒是取经团队里人气最旺的一个。猪八戒人气味儿浓啊,他是一个好老公。那么猪八戒的问题出在哪儿了?一个字“贪”,贪色、贪吃、贪睡。咱们都知道为什么罚他从天宫下来?调戏嫦娥,用今天的法律,特别是在西方,这叫性骚扰。
第二个说沙僧。沙僧问题其实不大,就是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有的版本说是玻璃杯,不管是琉璃盏和玻璃杯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古代那是稀有的珍宝,号称七宝之一。问题在于再是宝贝他不是故意打破,是失手这叫失误,或者叫错误,都不能算罪过。该惩罚该教育,就像学生他不小心碰到玻璃了,碰到电脑了,该写检查、反省,赔偿、处分都可以,教育了改过来就是了。但天宫怎么处理呢?贬沙僧到流沙河,每隔七天天上下来宝剑,飞剑穿胸一次,开膛破肚,破腹挖心,然后让他长全,七天再来一次,无休止地这样。就失手打破琉璃盏这么点错,至于这样吗?
沙僧原本老实、本分、厚道,结果贬到流沙河受这般处罚,心理变态了,成了一部《西游记》描写的所有妖怪当中最凶残的一位。如果要说《西游记》哪个妖怪吃人最多,沙僧,尽管他那段时间很短,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就吃了那么多人,多少人呢?整个流沙河满了,流沙河号称八百流沙河,可不是八百里长那是八百里宽,《西游记》的想像力很丰富。那么大的河那么大的流量,竟然成了“弱水”,什么叫弱水?就是说没有任何浮力,是个纸片是个鹅毛都要沉底,为什么呢?当然《西游记》它不从科学原理来解释,它的说法是,沙僧吃人太多,冤魂作祟,哪个冤魂不拉个替死鬼啊,一直到什么程度,那么大的流沙河,那么大的流量,竟然饱和了,那个冤魂是无形的,竟然融化不了,最后剩下九个骷髅,实在沉不下去了,沙僧看着挺好玩儿,拿来串成了佛珠,往脖子上戴,极为残忍了,心理极为变态。究其原因,我认为,天宫就象征和代表了不称职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因为天宫这种过激的非人性化的扭曲教育,结果逼人为妖、逼良为娼。由此联想到现在我们的教育问题,固然有经费、体制等问题,但是我感触最深的是,教育者缺教育。学生、孩子犯了点错,适当处理是可以的,但家长把他赶出家门,学校把他开除,赶出校门,而他的错误又不至于犯法,他又不能进少管所,这么一来流放到社会上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教育真空,太危险了。这样的教育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缺乏良知和责任感。所以我在这儿强烈呼吁学校不要轻易地开除学生,家长要多周旋多想办法,别动不动把孩子轰出家门,那样很可能适得其反。
第三我们再来说白龙马。白龙马的错误也不算大,年轻人失恋了,火暴的脾气就容易出问题。他本来是西海龙王三太子,他的对象被九头虫抢走了,所以一怒之下就放火烧了龙宫的殿上明珠。孩子嘛打架放火是应该管,你用你的家教拿出你的家规来,怎么管都可以,但这事儿自己没本事管居然告到了天宫,相当于孩子在家的事儿你一下子就告到最高法院。告就告了吧,还告了他个忤逆之罪。在封建社会,忤逆之罪是厉害的,是处罚最重的,结果天宫把小白龙贬到下界来,判了一个天诛地灭,比沙僧还厉害。又是一个这样的结果,管理和教育都这么干行吗?这是值得我们的教育者深刻反思的。
这是三个外围人物,在说两个核心人物之前,我先插几句话,因为《西游记》取经取的是佛经,那么咱们多多少少就得涉及到佛教的东西。佛教博大精深,咱们只说基础的入门的知识,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佛门怎么修心或者说佛门怎么教育人,一个词叫“定慧双修”。“定”是镇定的定,指的是定力,定力是我这个讲座里头一个中心的概念。“慧”是智慧。既然说定慧双修,唐僧和孙悟空他俩问题出在哪儿了?唐僧是有定力无智慧,孙悟空恰恰相反有智慧无定力,为什么让他俩在一块儿呢?互相取长补短。唐僧和孙悟空这两个人物太重要了,内容比较多,所以有必要单独提出来。
二、唐僧——有定力而无智慧的奇人
先说他的无智慧。唐僧这个人很怪,说他无智慧,但他的法号是唐三藏。三藏什么意思?佛经那么多,所有佛经汇集一处保存起来,这叫经藏;但是佛经大部分咱们看不懂,所以后世有很多高僧,或修行居士写了许多解释和阐发佛经的一些文章,也就是咱们说的论文、论著,简称论藏,这是第二藏;第三是律藏,在佛门里它叫戒律,据说菩萨要受五百大戒,所有这些集中起来叫律藏。经、论、律三藏,这就是三藏的来历。一个法师一辈子如果能精通一藏,就了不起,而唐僧却是三藏兼通,了不得呀。他这么博学,为什么还说他无智慧呢?
一方面,取经过程当中,师父职能体现不够。他这个当师父的,没有神通,见了妖怪你打不了不要紧,武的不行就来点文的吧,那在这一路上凡是遇见事情,应该利用讲经说法开导点化弟子,但他一次都没有。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原著,一次都没有。反倒是每遇到事情,总是孙悟空这个当徒弟的来点化师父,这师父怎么当的?你见过这样的师徒关系吗?
另一方面,唐僧三藏精通,那只是针对小乘佛教。当然这是按《西游记》的说法,历史上那个真实人物的玄奘,是大乘小乘佛教都懂的。《西游记》里说他只懂得小乘不懂得大乘,而咱们中国内地认为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要高级,是更高层的智慧。唐僧不懂大乘,就叫没智慧,这是《西游记》的说法。这就涉及到唐僧的前身。唐僧的前身金禅子,是佛祖的二弟子。而孙悟空是跟菩提老祖学的本事学的神通,菩提老祖的原形是佛祖的六弟子。也就是说要论原形的话,唐僧是孙悟空的师伯,要比孙悟空神通得多。所以如果追根刨底,让唐僧当师父也不是胡来的。但是唐僧只知道小乘不知道大乘,佛祖在西天大雷音寺讲大乘佛法,他不懂,他意识不到大乘佛法是更高层次的宝藏,他在那儿打瞌睡,这是他愚钝的表现。唐僧犯了这一次错误,佛祖要教化他。怎么教育的呢?我什么也不跟你说,我让你体验,我给你设置一个情景,叫情景教学法。我把你的神通拿掉贬到下界来,一生下来就受磨难,父母被害,他就被人扔到江里,叫江流儿。九九八十一难从这儿就开始了。所以八十一难不是冲着孙悟空说的,是冲着唐僧说的,佛祖的意思是我让你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千山万水才取到真经,这他自然会珍惜,何况在这一路上,每当遇到事情,孙悟空都在点化他,其实等于是在智慧这一课上,佛祖和观音替唐僧物色了一个最好的贴身老师。
那说了半天,什么叫智慧呢?我们往往把智慧和聪明两者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有着天壤之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就是聪明它是一种向外索取的能力。追求金钱、名誉、地位,等等,当然并不是说追求这些就不对,那么怎么个追求法?事业往往是一把双刃剑,搞好了怎么都好,把握不好方向把握不好度,要出大问题,弄不好还真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智慧则是向内追求。怎么理解?我请教过法师,禅宗叫做观心法门,就是向内观察你的内心世界,用佛教述语来说那叫反观内照,反观内照明心见性,这才能大彻大悟成佛。我们不从佛教上面说,从现实一点来讲什么叫向内追求?用最通俗的话来概括,就是把握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当然要从学术观点严格来说我这句话表达得不确切,但是大方向没错,就是不要被它的外在现象所迷惑。在这点上孙悟空为什么有智慧,首先表现在他的火眼金睛,妖怪再会伪装再千变万化,总也逃不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唐僧就不行,他肉眼凡胎,看不出妖怪,保准就上当,上当了他还不长记性,所以说他没有智慧。
那么这个智慧能给我们如今的现实社会带来什么启迪呢?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认为现代人要比古人有智慧。实际上,这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说,如果要论社会制度,确实比古代要进步,要论科技水平确实比古代高,物质生活确实比古代好,从这些角度说,咱们现在确实有智慧。但是从精神面貌、心态的调整、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来说未必吧,现在的文化特别是流行的大众文化,越来越浅薄,越来越浮躁,太多的外在表面现象。
唐僧无智慧,但他的定力可不一般。定力是我这个讲座里面最核心的命题。现在社会最需要最缺乏的恰恰是定力,在某种程度上它比智慧还难得。什么叫定力?按佛门修行来说,狭义地讲叫禅定,据说一打坐一入定,功夫浅的,几个小时,功夫深的,十几天、几个月甚至将近多半年,达到气住脉停,当然这都是听说,我们没见过。如果从现实来讲,我给定力下了一个定义,定力就是抗干拢、抗挫折、抗内外诱惑的自主、自控能力。抗干扰、抗挫折好说,难的是抗诱惑。猪八戒见吃他就饥,见水他就渴,见女的他就闹,抗诱惑能力极差。唐僧就不会,姑且不说他取经当中遇到了多少磨难,妖精对他绑着吊着蒸啊煮的,虽然每次都有惊无险,但他还敢继续往前走,从不曾有过就此打住往回走的念头,也配得上勇士的称号了。
佛祖特意考验唐僧的定力,所以他一生下来,天生丽质,佛祖说他八九十了也是个帅爷。但是这麻烦大了,一路上招蜂引蝶,但唐僧从来没有起过一点念,即使在电视剧中女儿国那一集,唐僧动了心,但他又说,如果我们有缘的话,那让我们来世怎么怎么样。这是内在的动心了,只不过无可奈何自己是出家人。原著当中没这个,那唐僧简直是铁石心肠。
我说唐僧是第一勇士是有依据的。有人说唐僧窝囊,其实说他窝囊那是在他取经途中收了徒弟以后,从收了孙悟空开始,变了,哭哭啼啼、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婆婆妈妈的。但我们留意原著就会发现,其实取经上路之后到收徒弟之前,他可不是这样,这段时间尽管很短暂,但是基本上保留了那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玄奘的英雄本色。唐僧带着唐太宗派的三个从人,离开长安不远,掉进了陷坑,也就是个妖精洞,人家高高在上坐着,一个野牛精、一个老虎精还有个黑熊精,当着他的面把三个兵扯胳膊拽腿的生吞活剥吃了,唐僧那么胆小,当场吓的晕过去了。救他的太白金星在他醒来之后说了一句话,让他往前走好自为之,说完就走了。这话说的好,好自为之我怎么好自为之,你把我一个人扔到荒山野岭,还叫我好自为之。唐僧在当时他只有学问没有那么大的法力,你说他有法宝,佛祖知道观音知道,但并没告诉唐僧,他不知道,所以扔下他一个人,书上讲凄凄惨惨只身前行。
刚遇到一难了,这次有人救下次很难说,现在孤身一人,前面面对的是个陌生而恐怖的世界,还敢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了不起啊。走了不远天黑了,深山老林就上了双塔岭,进去不远出来两个大老虎,武松那么厉害,才面对一只老虎,唐僧手无缚鸡之力竟然面对两只老虎,怎么办?书上讲长老此时此地只能放下身心听天由命。放下身心这是佛门中非常高的境界了。话说起来容易,真到做起来太难了,你说你叫我放下身心,分明老虎来了,它扑过来要吃我,我放下我的身体不管了?哪那么容易啊。听天由命这个词好像咱们一说就非常消极,是看在什么情况下,如果该你努力你还有办法,你不去想法儿,你说我听天由命吧,那你是自找倒霉,你是惰性你是懦夫。如果你所有的招数都使尽了,都想尽了仍没办法,山穷水尽了,这种情况下你干脆放下身心,即所谓听天由命。凡能做到听天由命了心就坦然了,也就视死如归了。好多事情还没来,老虎还没扑你咬你,你自己就先吓死了,这是心态调整问题。
所以我说唐僧是孤胆英雄,是《西游记》中的第一勇士。孙悟空厉害,孙悟空是勇士,但孙悟空有那么大本事,他艺高才人胆大,他恃才无恐。但唐僧虽有法宝自己却不知道,相比较而言我认为唐僧更难得更不容易,所以说他是第一勇士。
三、孙悟空——有智慧而无定力的怪才
这师徒俩正好相反,唐僧是有定无慧,孙悟空有慧无定,形成互补。而且这俩人一个奇一个怪,奇人当然不错,怪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怪字怎么写,“圣”“心”为怪,对吧,一个竖心,一个圣,“圣”“心”为怪,所以称齐天大圣也不是瞎来的。
实际上,孙悟空的智慧没的说,火眼金睛也好或者他跟妖怪一路上斗智斗勇也好,不必我多说。但孙悟空是猴的形象,所谓猴精猴精的,这猴精确实是精,但我们说,只要是猴子肯定是极聪明而又极不老实,猴是最没有定力的,除非他睡着觉了。
说孙悟空没有定力是有特定阶段的,尤其是指他大闹天宫那段。如果完整地、全面地讲,孙悟空一开始还是非常不错的,还是有定力的,他有一个变化。
孙悟空是怎么来的?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这是骂人的话,其实这是句好话。我们都是肉眼凡胎,是父母所养,按佛门的观点来看凡是父母所养的,身心都不纯净,咱们是红尘,咱们都有七情六欲。而人家是石猴儿,是天生地养的,是天生地秀日精月华哺育的,他是天真烂漫自然纯朴。道家特别强调返璞归真。最初石猴儿就是这种境界,在花果山那会儿他跟一群猴儿在一块真是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自由潇洒,正是咱们中国人历代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但是再好的光景也有个尽,竟然发现有个猴儿要死了,于是一群猴儿围着哭,这猴王石猴儿他的过人之处在哪呢?别的猴儿光顾着哭了,他认为光哭有什么用呢,应该想办法,所以他就下决心向宇宙间最大的课题挑战,一定要超越生死。恐怕这也是佛法里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咱们人类的终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