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作者:朱风云 字数:5990 阅读:31 更新时间:2016/06/09

常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1)矛盾法
  爱迪生成名后,就经常有人过来打扰。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来找他,并告诉爱迪生自己想当他的助手,还说自己已经发明了一种能溶解一切物体的东西。爱迪生听后不置可否,只是笑笑说:“如果溶解一切,那么又用什么来装它呢?”一句话问得那个年轻人哑口无言。爱迪生的一句话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因此断定这种发明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2)逆转法
  逆转法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从相反的方向、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其道而行之”。逆转法看似荒唐,实际上一改正面的探索问题,而从反面角度出发去看问题,往往能让人产生独特的构思和新颖的观念,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在学习中,事实上常常无意间就用上了这种办法。比如,我们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加法得到的和,来验证减法的运算正误;用乘法得的积,我们可以用除法进行验证。而且科学家、发明家就常常具备这种优异的品质。比如欧几里德几何学是同学们都熟悉的,沿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匈牙利数学家亚•诺什18岁时就从相反的方向对此进行思考,从而创立了“非欧几何学”。在学习科学理论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运用逆转法对前人的理论进行验证,加深自己对理论的理解。
  (3)分合法
  分合法就是在思考的时候,把思考对象的有关部分进行分解或重新组合,以求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曹冲称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面对一只上万斤重的大象,而秤只能称200斤重量的时候,怎么来称这只大象呢?聪明的曹冲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用大木船为“称”,把大象分解为等量的石头,然后称出这堆石头的重量,那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思维方法也是很常见的。带帽子的外衣就是帽子和上衣的组合,收音机和录音机连在一起就成了收录机。而我们大家常用的连着橡皮的铅笔就是美国一个中学生在学习时把铅笔和橡皮绑在一起使用而诞生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积极动脑,自己动手,分解、组合,“化腐朽为神奇”,“变无用为有用”。
  (4)求同排异法
  求同排异就是指在思考过程中,面对多种不同的情况,找出它们的共同因素,排除不相干的因素。这种方法其实是在形式逻辑思维中寻求因果关系的一种。
  比如,在对许多地方的流行性甲状腺肿大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卫生保健人员多方调查,发现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风俗民情的人们都有这种病,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人生活的土壤和水流中都缺碘,他们的饮食和饮水中也缺碘。经过各种分析比较验证,人们发现,缺碘就是引起甲状腺肿大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不适用多种因果联系的分析。因此,我们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其可靠性。
  (5)质疑法
  质疑法就是在学习思考时,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不盲目从众,不受传统理论的束缚。“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当然质疑不是没根据地乱说,它应该是建立在自己深入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并经过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
   数学家华罗庚在初中毕业之后,就自学数学。在自学过程中,发现了当时一位数学教授的公式推导有错,就大胆提出质疑,华罗庚本人也从此被人发现挖掘,成为著名的数学家。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敢于质疑,这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途径。
  (6)寻找缺点法
  寻找缺点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把思考对象的缺点找出来,然后针对这些缺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从而成功地解决问题。这就如同我们完成一篇作文的时候,如果拿给有水准的人看,让他帮你找出一些不足,然后自己再把这些不足进行修改,就可能写出更好的文章。许多发明创造,科学研究就是用这种方法获得成功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说:“你要想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赶上、超过人家吗?那你一定要摸清楚在别人的工作里,哪些地方是他们不懂的。看准了这一点,钻下去,一定有所突破,你就能超过人家,跑到前头去了。”他本人在一项研究中就运用了这一方法,他针对那个题目查阅有关资料,专门挑剔别人在这项研究中的缺点,闭门思索,潜心研究,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
  (7)变换角度法
  一家玩具店的老板在自己店里显眼的地方摆了一个高架子,上面都是一些吸引人的玩具。但是他发现,来来去去的儿童走过这个高架子时,很少去注意高架子上的玩具。他很不高兴,但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他换了个角度,试着从儿童的角度看问题,才发现,摆玩具的架子太高了,儿童的身高又有限,因此他们不能去注意高架上的东西。于是,老板就把高架撤走,把所有的玩具都摆在与孩子们的视线水平的地方,结果来购买玩具的孩子越来越多。
  (8)求异法
  这种求异法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况下,在它们的差异中寻找原因的方法。如果某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是存在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不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这两种情况中进行分析,找出它们中间的不同点,就是这种求异法。
  比如,“黑洞之谜”的解决。在某山区,发现了一个很怪异的黑洞。猫、狗、鼠等动物走进去很快就倒地而死,而人走进去却不受影响,马、牛等动物也不会受到影响。研究人员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头部是否离地行走,如果头部靠近地面行走就会造成死亡。人们进一步考察发现,原来这个黑洞的地底释放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比空气的比重大,洞内又不通风,二氧化碳就沉积在地面上,所以头部靠近地面行走的动物是因为地面没有氧气,缺氧而死的。一个难解之谜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在应用过程中,要反复验证,并结合其他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9)打破常规法
  一个人外出,途中大雨突至,他一没带任何雨具,二没戴帽子,结果全身湿透,但是头发却丝毫没有淋湿,这是为什么?如果我们按照正常思维,就很难想通头发为什么没湿。但是如果我们打破常规,换个角度,大胆设想他是秃子,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10)寻根究底法
  一位姑娘深夜回家,在一条小巷里遇到几个个歹徒,大喊救命,并从包中抽出一把手枪,情急之下向歹徒开枪射击,一个歹徒应声倒地。闻声而来的人们抓住了这些歹徒,但是对姑娘开枪杀人也不赞同。这时,却见倒地的歹徒又爬了起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都摸不着头脑。原来,这个姑娘是动物园的驯兽员,那把手枪平时是用来麻醉动物的,是一把麻醉枪。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沙锅问到底,探问事情的究竟。
  (11)逻辑推理法
  北宋哲学家邵康节,一天晚上与他12岁的儿子在院子里乘凉。忽然,从院墙上探出一个人头,只见他迅速扫了一圈院子就又缩了回去。父子俩就猜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儿子说这个人肯定是个贼,不然怎么在别人家院子外探头探尾的。父亲却说这人只是个普通农民,说不定是来找牛的。又解释道,如果这人是贼,一看见人就会马上缩回头去,而这人是看了一圈以后才缩回去的,就说明他在找东西,而且这个东西目标大,所以他并不进院查看。再看他的打扮就能判定他是一个农民,于是可以推断出他是在找牛。儿子恍然大悟,又跑出去问,果然如此。
  (12)随机应变法一个老人去集市卖西瓜,途中劳累就在路边一间旧房休息。这是一座久没人使用,快要坍塌的房子。一个哑巴看见了,想告诉老人里面危险,快出来。可是他比划了半天,老人愣是不懂他的意思。眼看房子就要塌了,哑巴急中生智,抱起一个西瓜就往外跑,老人急了,怎么有买瓜不给瓜钱的?就追了出来。两人跑出不远,只听一声巨响,房子倒了。这里,哑巴用的就是随机应变法。
  (13)排除法厨房里的食物被人偷吃了,抓到三个嫌疑犯。在法庭上,法官审问三个嫌疑犯。
  甲说:“是乙吃的”。
  乙说:“是这样的”。
  丙说:“不是我吃的”。
  这三个人说其中至少有一人说的是真话,至少有一人说的是假话。为了找出谁吃了食物,我们可以运用排除法。假设是乙吃的,那么这三个人都说了真话。这不可能,可以排除。假设是丙吃的,那么这三个人又都说了假话,因此也可以排除。再进行假设,我们就可以断定是甲偷吃了东西
  (14)观察法
  在一次招考侦破人员的考试中,主考官对大家说名单忘在了外面另一所房子里了,夹在一本书的267和268页之间,要大家找出那张名单。结果大家一哄而出,都找名单去了。只有其中一人没动,作旁观状,好像事不关己的样子。结果,他被录取了。这是为什么?其实如果你平时注意观察事物,你的思维能力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一转念就知道能作出判断:267与268页是一张纸的正反两页,根本就夹不住东西。
  案例:“刻舟求剑”新解
  这个暑假以来,彬彬的举动令他的爸爸很不解。他总是不停地在纸上画江水,画船和船走的路线图。终于有一天,彬彬过去问他爸爸:“‘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是不是说那个找剑的古人很糊涂啊?”
  爸爸笑着回答道:“那还用说,他坐船在江上掉了剑,就在船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才跳进水去寻找,他不想想船已走得很远了,可是掉进水里去的剑并没有跟船一起走啊,哪有这么笨的人呢。”
  不过,彬彬又问:“为什么船走了,就断定掉下去的剑没有走呢?船和剑都在江水里呀!船在划动,江水滚滚,那掉进水里的剑就不会动吗?电视上挎剑的人,总是把剑放在剑销里,剑没出销,一齐掉入江中,被江水冲着,走得不更快吗?假如船停在掉剑的地方找,也不是个聪明人啊!”
  爸爸一下子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不过,他立即来了兴趣,问:“看来那个人并不糊涂,可能还是个聪明人呢?你说说你的想法。”
  彬彬接着说:“你没看电视上那些带剑的都不是一般人物吗,他们要是不聪明的话,如何仗剑闯江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我想,那个坐船过江的人,过的一定是一条流水湍急的江,并且江水弯弯曲曲,江岸凹凹凸凸,他从这边凸处的埠头下船,开往对面凹处,由于江水自凸处拐了弯,冲得很急,无论是撑船还是划船,都不能直线到达对岸,这样,船就要到达对岸的凸处上侧。
  “在江上,挎剑的人突然剑掉了,根据水流情况,船是不可能停在原地捞剑的,估计这把剑有可能被冲到对岸的凸处上侧或以外的水里,那么必须到对岸下船捞剑才是科学的。如果那个掉剑的人是一位科学家,他早已懂得两点可以画条直线的道理,他掉剑的地方是个点,刚才眼见的对面船舷某个记号是一个点,这两个点连成的线可以延伸到江岸某个地方,那么江岸就有一个点,这三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等船到了对岸,他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彼岸上的另一个点,再目测两岸两个点,连成一直线,与靠岸时确定的三点一直线形成一个角度,再根据船走的弧线,就可以断定这把剑掉在一个扇形的水域里。如此看来,只有靠了岸,才能找剑,只有刻了舟,才能找点。爸爸你想想,他不‘刻舟’,怎么去确定‘求剑’的范围呢?这不证明‘刻舟求剑’的人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吗?至于那个船工,当然不明白“刻舟”的意图,就把这件事当成笑话,讲给乘客们听。后来,写寓言的人听了,也没有好好想一想,编书的人看到寓言,带有老师说过的什么‘目的’,就给弄到书里去了。因此2000多年来,一直埋没了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爸爸听后,除了感到非常高兴之外,自己也陷入沉思。他想到在生活和工作中,大人的思维方式往往要受到某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作人云亦云的思考。只有孩子的思维不受约束,思想活跃敢想敢说,才能有所突破,才能为“刻舟求剑”这样一个千古事实,找到一种较为正确的理解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掌握的思维方式 下一篇:记忆力的阶段和种类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