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同舟共济为一件大事 (3)

作者:王兴东,陈宝… 字数:6993 阅读:5 更新时间:2016/06/09

第32章 同舟共济为一件大事 (3)


  “光亭突围有消息没有?”虽然明知不乐观,但蒋介石还是抱着一线希望。
  “没有……”
  “凶多吉少。”蒋介石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出了客观的判断。
  “如果……”蒋经国几经犹豫,终于斗胆说,“江北不保,长江能守住吗?”
  “如果能跟中共和谈,拖到5月汛期,中共再想渡江……就难了。只能等到10月份,到了那时,编练司令部最少能提供一百万新兵,长江防线就很坚固了,就会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
  “如果中共在5月前渡江呢?”蒋经国“打破砂锅纹(问)到底”。
  “那……我们就只能……退到台湾了。”蒋介石说得很决绝。
  “不至于吧?”蒋经国大吃一惊,觉得父亲过于悲观,“长江以南和西北还在我们手里,我们还三分天下有其二哪!”
  蒋介石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那意思是嫌儿子的见解太肤浅。
  “不乐观啊。咱们的人腐化了。穿皮鞋的斗不过穿草鞋的。”
  蒋经国若有所悟地点着头。
  “丰儿,”蒋经国字建丰,“你带几个人去上海,把中央银行库存的黄金、白银、美元全部运到台湾去。此事关乎我们的命脉,要做得十分机密,不可泄露一点消息。”
  “好。”
  “要复兴一个政权,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自古道,‘无粮不聚兵’。百姓没有粮食吃,就要造反。士兵没有粮饷,也会造反。将来到了台湾,发不出粮饷的时候,一块美金也是好的。”
  张群拿着一张报纸走了进来。
  “总统,新华社对《新年文告》发表了评论,看口气是毛泽东写的。”
  蒋介石马上来了情绪,从沙发上直起腰来。
  “噢,他怎么说?”
  张群面有难色,蒋经国拿过报纸,一看标题为《新华社记者发表评论,揭露战犯蒋介石求和阴谋,妄想保存四大家族及美国侵华势力》,舌头也短了。
  蒋介石一把夺过报纸,看了一眼,又把报纸扔给儿子。
  “没关系,‘成则王侯败则寇’,念!”蒋介石大气地说。
  蒋经国就像一个新剃度的和尚,面无表情吭吭哧哧地念着经文。蒋介石、张群皱着眉头听着,似乎乏善可陈。可是,屋子里的三个人心里都很清楚,毛泽东的文笔真厉害,“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刀刀砍在要害处。《新年文告》里本来溜光水滑、无懈可击之处,让他一分析,就漏洞百出了。
  “我们早就说过,蒋介石已经失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相信他了。”蒋经国念完最后一句后把报纸放下。
  “完了?”蒋介石问。
  “完了。”蒋经国答。
  三个人长久地沉默。都知道毛泽东这一篇文章,宣判了《新年文告》的死刑。由蒋介石出面跟中共谈判是一点希望也没有,就像在赤道盼望下一场鹅毛大雪那样没有可能。
  “岳军,叫王世杰给美苏英法四大国发出备忘录,请他们出面主持公道,调停中国内战。”
  “是,总统。”
  “经国,你跟苏俄大使罗申联系一下。”
  “总统,都到了这个时候了……还找什么俄国人哪?”蒋经国十二分不解地问。
  “美国人靠不住了,我想听听俄国人的想法。”
  “嗯……好吧,我马上就去找罗申。”
  “你跟他说,政府对和平是有诚意的,打仗是迫不得已的。现在是中共要打仗,一再攻击政府的军队。希望苏联劝说中共立即停止攻击。”
  “是。”
  1949年1月6日,在西柏坡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中共**********会议。
  毛泽东从火盆里取出一块木炭点燃香烟。
  “现在看得很清楚,在解放了的城市里,工人不走,学生教师不走,资本家不走,职员不走,人们大群大群地脱离国民党,站到我们方面来。就是胡适这样的人,如果他不走,我们也要给他饭吃,可以让他做北平图书馆的馆长。总之,今年和明年这两年,”毛泽东伸出两个手指,“是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的两年。国民党政权已经被我们基本上打倒了,但基本打倒不等于全部打倒。我们绝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我们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夏、秋、冬三季,我们应当争取占领湘、鄂、赣、苏、皖、浙、闽、陕、甘等九省的大部,有些省是全部。1949年必须召集没有反动派代表参加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成立,组成中央政府,并通过共同纲领。”
  “根据中央的判断,美国到底会不会出兵呢?”刘伯承扶了扶高度近视镜问。
  这也是压在所有与会者心头的最大问题。蒋介石的军队已经不是对手了,但是,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军队,因为没有碰过,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就是龟儿子出兵,格老子也不怕!”陈毅用四川话说。
  “最近三个月,美国的政策摇摆不定。几年来证明一点,美国人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不乱搞,不损害侨民,它就没有出兵的借口。但是,美国会不会出兵?不要去肯定它,要准备它和我们打,我们还是要把美国出兵,计算在我们的作战计划之内,以免在事情发生时手足无措。”毛泽东抽了一口烟,又说,“总之,我们愈坚决,愈果敢,出手愈狠,美国军事干涉的可能性反而就愈小。”
  “苏联人对我们渡江作战好像不大赞同。”任弼时说。
  “据说斯大林不同意我们再打下去。罗申大使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过从甚密。”刘少奇说。
  “不去管他,我们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大手一挥说,“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再加两年,完成全国革命任务,就是铲地基,但是起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工夫。高级干部要懂得,全国打开,事情方开始,那时会感觉比打仗还难。”
  1949年1月10日上午10点,上海林森中路宋庆龄寓所一楼的客厅里,壁炉的火不旺,屋子里有些冷。宋庆龄正在接待一位来访的外国朋友,这是一位四十来岁的美国妇女。两人用英语交谈着。
  “夫人,您是要在国民政府出任职务吗?”
  “谁说的?”宋庆龄马上警觉地问。
  “您看。”这位美国妇女递上一张《字林西报》,并且用手指了指位置。
  宋庆龄拿过报纸看。
  “造谣!卑鄙!”宋庆龄很少这样生气,脸都红了。
  “我还以为是真的,原来是谣言。”美国妇女的语气里略带歉意。
  “谢谢你让我及时知道了这个情况。我们这里就是有一些无聊的人。”
  “不单是这里才有无聊的人,恐怕全世界都是一样。”
  宋庆龄想了想,半仰着头向楼上喊。
  “大姊!”
  “夫人。”柳无垢应声站到了楼梯上。
  “请你马上到《字林西报》给我发一个声明。”
  《字林西报》是英国人在上海出版的历史最久的英文报纸。该报曾发表大量干预中国内政的言论。主要读者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员、传教士和商人。
  “好!”柳无垢拿好纸笔在宋庆龄对面坐定,“您说吧。”
  柳无垢低下头去迅速地记录着,笔尖在纸上发出尖利的刷刷声。
  “孙中山夫人今天宣布:关于她将在政府中就职或担任职责的一些传说,是毫无根据的。孙夫人进一步声明,她正在以全部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中国福利基金会的救济工作,她是这个中国福利机构的创始人和主席。”
  1949年1月10日下午2点,穿着貂皮大衣、高筒皮靴,戴着水獭皮帽的李济深一行,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张闻天的陪同下,乘专列由大连抵达沈阳火车站。
  在乘卧车从车站到旅馆的这一路上,艳阳高照,随处可见迎风飘扬的红旗,花花绿绿的彩旗、标语。在闹市区,锣鼓喧天,群众扭秧歌的队伍堵塞了道路,使汽车只能缓慢前行。人们兴高采烈地高呼着口号,一呼百应。
  “庆祝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
  “用实际行动支援解放军!”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真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此情此景,不要说在蒋管区见不到,就是在香港也不能想象,使李济深恍然置身于二十多年前的大革命时期。
  他们住进了沈阳最高级的旅馆,房间里的布置整洁、舒适、考究,给人以惬意温馨、宾至如归的感觉。李济深从李富春处得知,由于辽沈战役的胜利,沈阳的解放,原在哈尔滨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已经搬到了沈阳。他擦了把脸,来不及休息,就来到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拜会了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最高负责人高岗。
  随后,在一家高级宾馆里,李济深见到了满面凄容的李德全。
  “任公……”李德全刚一张嘴就说不下去了,泪流满面。
  “唉——太遗憾啦……”李济深也哽咽了,掏出手绢,频频擦着眼泪。
  两人沉默地坐着,无声啜泣了好一会儿。
  “什么时候回来的?”李济深打破了沉默。
  “去年11月。在哈尔滨住了一段,最近才到沈阳。”
  “孩子们……都好吧?”
  “都好。三个孩子和一个女婿留在苏联了,苏联教育部允许他们免费上学。”
  “嗯……”李济深踌躇了好一阵儿,才问,“焕章兄的遗体是……”
  “苏联方面想把他的遗体安葬在莫斯科,征求我的意见,我想,焕章的志愿是要回到解放区,参加人民民主革命,现在虽然不幸……”李德全哽咽了一下,“因为偶然的原因不能实现,我也要把他的骨灰带回解放区来,以遂他的心愿。因此,我决定将焕章的遗体火葬。”
  “你这样做,很对!”李济深点着头说。
  “去年9月6日,苏联政府派专机把我从克里米亚半岛的医院接到莫斯科,第二天又派两架专机将焕章的遗体、赖先生和我的几个孩子接到莫斯科。在飞机场举行了迎灵仪式,由苏联高级将领主持,以隆重的陆军仪式进行了火葬。”
  “很隆重吧?”李济深在脑子里想象着那场面。
  “非常隆重。”李德全发自内心地说。
  “那……我就放心啦。”李济深点着头,忽然询问,“遗骨……在这儿吗?”
  “在。”李德全非常肯定地点头。
  “那……让我看一看吧。”
  “好,您等着。”李德全进里间去了。
  不一会儿,李德全托着一个深褐色的骨灰盒,缓步地走了出来,仿佛托着丈夫的遗体。李济深立即起立,低头,向老友默哀。
  “焕章,任公……看你来啦!”李德全声音颤抖着,仿佛是对活人那样说。
  李济深伸出两手,手掌朝天,接过了骨灰盒。盒子很沉很沉,好像里面真的装着一个生命。他把骨灰盒紧紧地贴着自己的前胸。
  “焕章兄,任潮来了!”李济深就像紧紧地拥抱着冯玉祥的身躯那样说。
  眼泪啪嗒啪嗒地砸在地毯上,噗噗有声。
  第二天,李济深参观了沈阳钢铁厂。外面天寒地冻,车间里热浪袭人,工人们挥汗如雨,铁水迸溅着火星迅速地奔跑着,把工人们那一张张庄重、专注的脸都映红了。听厂里的干部介绍说,在国民党占领沈阳期间,这里曾经是一片废墟,根本就不能生产。有人断言,这个厂子算是彻底完了,没有几年工夫根本就无法恢复。现在才不过解放了两个月有余,就恢复成了这个样子,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就像地下的岩浆一样爆发出来。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置信。工厂里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我们是新中国的主人!”“跟共产党走就是光明!”“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用实际行动支援解放军!”
  李济深还参观了沈阳郊区一个村子“豆选”的过程。“豆选”是老根据地农民创造的一种民主投票的形式。选举时,候选人背对投票人,在每个候选人身后放一个碗,发给每个投票人一粒大豆,由投票人自己决定投在谁的碗里。最后计算票数,所有候选人碗里的豆子总数不能超过投票人的人数,以碗里豆子最多的候选人当选。选举现场贴着很多这样的标语:“一人一豆,豆多当选!”“民主选举,当家做主!”“投出庄严的一豆!”“选举你最信任的人!”这对李济深来说,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他看得兴趣盎然。他觉得这是一个既严肃又充满了趣味的过程,千百年来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民,第一次享受到了民主的权利。
  走出村庄,李济深看到原野上行走着长长的车队,其中有胶皮轱辘的大车,也有手推车。还有一队骑着高头大马、胸戴红布扎成的大红花的年轻人,后面跟着敲锣打鼓欢送的队伍,像是结婚娶媳妇的。李济深拦住一位车把式询问。
  “老乡,打搅一下,他们干什么去呀?”李济深指着那些骑马的人。
  “到队伍上去,当兵啊!”
  李济深前后观察了一下,没发现有军人跟着他们。国民党拉壮丁的时候,为了防止壮丁半路跑了,经常要拿绳子捆着,有军人拿枪押着。
  “他们……乐意去吗?”
  “哎哟,还有不乐意去的?你看他们乐的!”
  “不是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吗?”李济深想起这个谚语。
  “哎呀,那是哪年的黄历啦?现在是‘好男要当兵,好铁要打钉’!挑得可严啦,次一点的人家队伍都不要。你看小伙儿个儿顶个儿的多俊!那是刚结婚的,旁边跟着的是他媳妇儿。唉——我要是年轻二十岁呀,也不在这儿赶车喽。”
  “你们干什么去呀?”
  “给队伍上送军粮啊!”
  “谁的粮食呀?”
  “自己打的。谁家的都有。”
  “交出粮食……大家舍得吗?”
  “舍得!‘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啊。让解放军吃得饱饱的,打败了老蒋,全中国都是咱们的!”
  当天晚上,李济深起草了致毛泽东、周恩来的电报:
  济深于一月十日抵沈,诸承款待,至所感激。贵党领导中国革命,路线正确,措施允当,洽符全国人民大众之需要,乃获今日伟大之成就,无任钦佩。济深当秉承中山先生遗志,勉尽绵薄,为争取中国革命之彻底胜利而努力。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31章 同舟共济为一件大事 (2) 下一篇:第33章 创立一个和平民主统一的中国 (1)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