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话经典(先秦时期第八节)

作者:佚名 字数:1759 阅读:77 更新时间:2016/06/09

历史趣话经典(先秦时期第八节)

   第八节:范蠡、文种,去留两种人生
  范蠡就是我们常说的“财神爷”,春秋末期的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他为人极为聪明,既是治国有道的政治家,也是奇计百出的军事家,还是个赚钱有道的大商人,可谓春秋末期的“三栖明星”。范蠡最初在楚国时就与文种为友,他俩可能是同学,都是当时神秘的泰斗级文武商全才——大师计然的学生,文种可能年长些,出师也早,或许是半途辍学而从政,他在楚国混了个宛地的地区区长当,不知他是觉得没什么发展前途,还是在任上犯了什么事儿,他选择了跳槽,与范蠡离开楚国来到越国,在越王允常手下为臣,允常死后,勾践接越王位,他们又一同为其谋臣。越王勾践有一次在战争中败于吴王夫差,为活命还投降了夫差,范蠡和文种为助勾践报仇,尽心竭力地帮助勾践振兴越国,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实力逐渐强大,其间范蠡为麻痹夫差,还献上了自己心爱的美女西施。后来范蠡趁夫差北上进兵之机,和勾践率军吞并了吴国,迫使夫差自杀。之后又与文种助勾践称霸诸侯,使越国的国力达到了极盛,范蠡因功大被封为“上大将军”,文种则是国相。但在越王勾践当上霸主之后,范蠡就带着重回怀抱的西施立即离开了越国,越王勾践再也不知他去了哪里。范蠡已是越国的高官,越国也开始国泰民安,那么他为什么不享受荣华富贵,而要远在他乡过起隐居的日子?这恰恰体现了功成身退的处世哲学,其实正说明了范蠡是一个在处世立身方面非常有远见卓识的人。在帮助越王勾践称霸以后,范蠡认为:越王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乐,自己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安居,于是就写信给勾践说:“臣下听说,如果君主忧愁,臣子就该辛劳;君主耻辱,臣子就该去死。当年大王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不死,正是为了报仇雪恨。如今大仇已报,臣下也应该得到当初应有的惩罚了。”因此,范蠡请求辞官而去。勾践不想让范蠡离开,曾诚心相留。可是范蠡执意要离开,就一声不响地乘舟而去。范蠡走时曾经写信给文种,给他说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告诉他越王勾践不能相容太久,劝他早日离开这里,以免以后招来杀身之祸。可是文种不太相信,觉得自己帮助勾践称霸天下,现在该享几年清福了,可能范蠡太过于担心了。果然没过多久,越王开始怀疑文种,后又赐剑让文种自杀,还说当时文种为自己定下了七条计策灭吴,而自己只用了其中三条就灭了吴国。让他把另四条给先王实施。文种自杀前极其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之言,才有今日杀身之祸。这实在是他的悲哀,也是他远不如范蠡对世态人情的洞察。领导重用你,是因为你有可用之处,一旦觉得你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了,那么,你的好日子也将山穷水尽了。这一基本的道理文种都不懂吗?应该不是,可能是他忽略了勾践的为人,并且不舍得放弃已经到手的美好的一切要知道,对每个人来说,主动放弃一个来之不易的成功或位置都需要一种勇气和决断力。范蠡有这种素质,而文种没有,因此范蠡因退而生,文种因守而死。
范蠡带西施离开越国后,先去了齐国的海边经营渔盐生意,很快便赚了不少钱。这里的人见他既贤德又有才能,便推举他当齐国的国相,但范蠡想过平民式的生活,便归还相印并尽散家财后悄悄搬走。之后他来到陶地(今山东定陶)经商,称“陶朱公”,在这里他曾“三至千金”,可谓当时天下首富,后终老于此,今山东省定陶县之所以名为“定陶”,就是因为范蠡最终定居和终老于此。而后人所传的陶朱公经商的故事,指的就是范蠡的这段事迹。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历史趣话经典(先秦时期第七节) 下一篇:中国各个朝代的边塞诗赏析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