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大典34

作者:叶春声 字数:924 阅读:6 更新时间:2016/06/09

潮汕民俗大典34

牵猪哥者平日里待在家里饲养公猪,若有母猪需要配种,猪主人会提前一天来告知牵猪哥者。其实,在以前,每个村养猪的人都不多,哪户人家养了猪,家在哪里,什么时候需要配种,牵猪哥者基本上都心里有数。接到通知后,牵猪哥者就安排好第二天的行程,先去哪家,再去哪家,一般是由近及远。一般情况下,一头公猪一天只配种一次,再多的也只能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但有时配种户集中约在一个时间段,那么也只能让公猪再辛苦一次了。公猪、母猪交配后,牵猪哥者要用竹子轻轻敲打母猪的后臀,并说着好话,一般的用语是:“顺顺,顺顺十二只。”
  配完种之后,牵猪哥者会拿到一笔工钱。潮剧中有一段唱牵猪哥者的唱词是这样的:“手牵猪哥下乡中,寻求猪母结成双。若是主人合心意,铜钱十二米两筒。”“铜钱十二米两筒”这笔工钱首先得拿去买饲养公猪的精饲料,而且要到鱼市上买新鲜的“江鱼”,熬汤给公猪喝,以增加营养。因此,虽然每次配种拿到的工钱不算少,但基本上都用在公猪身上了,而且还要留下一些积攒起来,以待日后公猪老了之后,买一头小公猪来替换。于是七除八扣之下,牵猪哥者自己能用的钱,也就所剩无几了。这种收入微薄的状况,也间接决定了牵猪哥者的社会地位不可能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合作化之后,农村都设立了配种站,于是牵猪哥者都成了专业配种员。他们有了正当的职业,而且政府还对他们进行了培训,让他们掌握了配种的相关科学理论知识。由于配种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社会观念也改变了,所以配种员不再是清一色的男性,也有一些有文化知识的女性参加了配种工作。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各地出现了大型的养猪场,养猪场对母猪配种要求十分严格,实行科学配种,优良配种,人工授精,而且都饲养有自己优良的公猪,所以,农村的配种员已经几乎没有了。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潮汕民俗大典33 下一篇:潮汕民俗大典35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