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大典56

作者:叶春声 字数:1010 阅读:8 更新时间:2016/06/09

潮汕民俗大典56

鼎补好之后,由徒弟再挨家挨户地送回去。补鼎的价钱不是规定好的,而是补鼎师傅按照鼎的破裂程度及新旧程度来衡量工钱的标准。补鼎师傅把价钱用一种外行人看不懂的“补鼎码”写在鼎的破裂处附近,徒弟上门还鼎的时候,按师傅写的“密码”向补鼎人家收取工钱,不能讨价还价。不过,补鼎的工钱一般都比较低,都是普通人家能承担得起的,所以一般人也不会为了这几个工钱而和补鼎匠人讨价还价。
  现在人们已经用上了不锈钢锅、铝锅、高压锅等,于是补鼎这个行业已经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拍锡
  一般人家家里的锡器坏了,他们不会找“点白铁”的师傅修补,因为有专门制造、修补锡器的工匠。制造锡器,潮汕人称为“拍锡”,锡器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是别的金属器皿不可代替的。
  明代以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锡器取代了铜器,在潮汕地区甚为流行。由于锡器价格低廉,又不像铜器一样,用久了会中毒,再加上揭阳等地锡矿的开采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有了充足的原料保证,所以在潮汕地区,大量的精美锡器便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潮阳、揭阳、海阳(今潮安)等地都出现了规模相当大的锡器作坊和工场。
  “拍锡”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在于锡器的制作方法。由于锡是软金属,制作锡器时一般先将熔化的锡合金浇铸成平薄匀称的各种规格的长条锡片和铸件,然后用木槌、铁锤、剪刀、圆规、木模等简单的工具模型,通过浇铸、接驳和辗、敲、打(拍)、剪等手段,先制出胚胎,再在其表面刻上花纹字句,之后进行打磨、上漆等工序,一件精美的锡器便“拍”出来了。锡器占据着潮汕人普通日常生活器皿的大部分,包括茶叶罐、酒壶、酒杯、暖炉(火锅的俗称)、大碗、大盆、大盘、灯台、烛台等。凡是生产、打制和销售锡器的作坊都被潮汕人称为“拍锡铺”。大部分“拍锡铺”都是前店后厂,顾客可以来此订制自己需要的器皿,形状、大小等都可以由顾客自己决定。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潮汕民俗大典55 下一篇:潮汕民俗大典57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