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了邓小平7

作者:高屹 字数:1264 阅读:31 更新时间:2016/06/09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7

第一章:邓小平与『文化大革命』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深重的社会危机为前提的。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任何伟大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是他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所赋予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第二次革命”,历史推出开创新时代的世纪伟人邓小平,这其中有中国社会矛盾的发展,特别是有“文化大革命”那样深刻的社会背景。
  为什么在决定中国命运和中华民族前途的关键时刻,历史选择了邓小平?这当然与邓小平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的非凡才能有关,更与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两次被打倒的特殊经历有必然的联系。正是通过“文化大革命”,历史让中国人民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了邓小平。
  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1984年3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华时曾问邓小平:你一生中最高兴的是什么?最痛苦的是什么?邓小平坦言: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文化大革命”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场噩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邓小平两次被打倒,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实际上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这场运动一开始,矛头首先就直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巨大的政治风暴来临之前,包括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都很难真正领会和跟上毛泽东的思路。所谓“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一语,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心态。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和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相继召开,拉开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帷幕。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印发了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大字报把中央内部关于“文化大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方法上的不同,以及以往工作指导方针上的分歧,说成是两条路线、两个司令部的斗争。所谓的党内另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实际上就是指刘少奇、邓小平等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一些领导人。这张大字报一发表,即使斗争对象不断升级,主要锋芒对准了“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与此同时,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全国各地“踢开党委闹革命”,无政府主义狂潮泛滥。到1966年底,出现了“天下大乱”的局面。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历史选择了邓小平6 下一篇:历史选择了邓小平8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