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楔子:陕北——河北 (2)

作者:王兴东,陈宝… 字数:3710 阅读:9 更新时间:2016/06/09

第2章 楔子:陕北——河北 (2)


  “跟恩来、弼时他们商量商量看。”毛泽东说着下了车,“在这个小房子里闷得太久喽,出去换换空气。”
  紧跟着毛泽东,阎长林和****先后出来了。周西林还留在车里。****在附近溜达。阎长林站在毛泽东身后,警惕地观察着周围。后面的车也陆陆续续到了。
  毛泽东的身材与多数中国人相比,明显地高大、魁梧、厚实。丰茂的头发疏朗地梳到后面,露出宽宽的额头,高高的鼻梁……他踏在有些湿润的能感到弹性的土地上。听到村子里的狗一只接着一只地叫了起来,那声音并不带着敌意,多少有些夸张,仿佛在向主人炫示着它们的警觉。在这合唱里,似乎有两三只鸡也不甘寂寞地叫上一半声。虽然是在暮霭中,也能看出家家的烟囱里都冒出白白的烟。眼前的景象使人想起陶渊明在《归田园居》里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空气中有一种好闻的湿润、芳香的味道,沁人心脾,那是植物复苏散发出来的气息。毛泽东深深地吸了口新鲜空气,两臂做了一个高高的伸张动作,然后僵在那里好一阵儿,全身的筋骨都得到了舒展,解除了长时间一个姿势坐车的疲劳。他从右下兜里摸出剩下的那半截烟,叼在嘴上,又从左下兜里摸出火柴盒,在里面拿出一根火柴,抬起左脚,在布鞋底上一蹭,火柴哧的一声着了。点着了烟,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头的烟丝随着吸进的空气猛地一红,像是个红色的小灯泡。
  “主席,”周恩来和任弼时过来了,“累了吧?”
  “不累!”毛泽东摆摆手,“辛苦的是汽车轮子。这比咱们在陕北爬山走路好多了。过去行军哪里享过这样的清福?现代化的优越性,不承认硬是不行。”
  “在这个村休息吧?”周恩来建议说,“天黑赶路不安全,离城南庄还很远。”
  “这是什么村子啊?”毛泽东没有急于表态。
  “阜平县西下关村。”周恩来说。
  “西下关村。”毛泽东重复着,脑子里却在竭力回想着看过的地图,判断着现在所在的位置。他转过脸去看着任弼时,“弼时,你看呢?”
  “我同意恩来同志的意见。今天早点休息,明天早点赶路。”任弼时戴着度数不浅的眼镜,上唇留着厚厚的胡子,叼着个斯大林式的烟斗,那好像是他在苏联生活过的明显印记。
  “好,随遇而安哪。歇息的事情由恩来安排。先打个尖。弼时召集村里的党员干部开个座谈会,调查一下这里的工作情况,了解一下地方的同志对上级和中央有什么想法。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和恩来也想见见大家。”
  1948年4月13日一早,车队告别了西下关村的乡亲和党员干部,迎着朝阳出发了。
  和昨天的顺序一样,毛泽东乘坐的汽车走在前面。下午2点多钟,有两辆草绿色的吉普车迎着车队缓缓地开过来了。
  “主席,可能是来迎接您的。”周西林判断说。
  “好,那就开慢一点。”毛泽东用左手轻轻地拍了拍前排的椅背,通过挡风玻璃注视着由远而近的吉普车。
  吉普车在前方二十米处停下了,车上下来两位中年的解放军,向这边摆摆手,示意停车,然后斜穿公路跑了过来。
  “噢,是荣臻他们。老周,停车!”毛泽东对周西林说完,又扭脸对****说,“主人到了,咱们快点下去。”
  汽车刚一停稳,毛泽东已经迈出了车厢,站到了路面上。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员聂荣臻和参谋长赵尔陆满脸是笑地跑上前来。两人立定,齐刷刷地向毛泽东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主席好!”两人异口同声。
  “好,好,好。”毛泽东笑着与他们握手,“荣臻,尔陆,你们好吗?”
  “好,好。”两人说。
  “主席,您身体怎么样?”聂荣臻关切地问。
  “好得很哪!原来还有些病,蒋介石一进攻延安啊,连病也没有了,还得谢谢他蒋介石啊。”
  “聂司令好!”****从车的右侧绕了过来。
  “****同志好!”聂荣臻热情地同她握手。
  “****同志好!”赵尔陆同****握手。
  “这是军区参谋长赵尔陆同志。”毛泽东向****介绍。
  “认识,认识。赵参谋长好!”****说。
  “荣臻,你们事情那样多,”毛泽东说,“还来迎我们做什么?我们自己还走不去吗?”
  “主席和中央远道而来,我们作为地主,迎迎还是应该的。”聂荣臻说。
  聂荣臻穿着褪了色的旧军装,显得很合体。风纪扣紧紧地扣着,军帽严严实实地遮住了头发,军人仪表无可挑剔。个子偏高,脸长,南方人长相,读书人的儒雅分明可见。有一种严谨、忠厚的气质。
  “荣臻,尔陆。”周恩来和任弼时过来了。
  “周副主席,弼时同志。”聂荣臻和赵尔陆向他们敬礼。
  “你们好,你们好!”周恩来和任弼时与他们热烈握手。
  “咱们几年没见啦?”周恩来兴致勃勃地问。
  “嗯,”聂荣臻稍微想了一下,“三年,还是日本投降那年。”
  “这三年的变化好大呀,简直是天翻地覆!”任弼时十分感慨,“那时,是蒋介石全面进攻我们,现在,我们要全面进攻他了。”
  “是啊!”聂荣臻点着头,由衷地说,“都是党中央、毛主席指挥得好!”
  “主席一边在陕北打游击,一边通过电报指挥全国各个战场。”周恩来抱着双肩说,“他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国解放战争。”
  “我可不敢贪天之功啊。这是全体同志的功劳,是人民的功劳。没有人民的支持,或是你们打得不好,我们指挥得再好也没有用啊!”毛泽东肯定地说。
  “主席,周副主席,弼时同志,说句心里话,中央留在陕北,在胡宗南几十万大军的鼻子底下打转转,太危险啦!我们晋察冀的同志,每天都悬着心哪!现在可好了,终于过去了!”聂荣臻长出了一口气。
  “不打败胡宗南不离开陕北,是主席下的决心。得知毛主席还在陕北之后,蒋介石再三催促胡宗南:‘无论花多大的代价,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到毛泽东。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电报我都见到了。有几次是真危险……”周恩来眼睛失神了,仿佛在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好在陕北的群众基础好,又有马克思的在天之灵保佑,都化险为夷了。”
  “是啊,过不过黄河,当时我跟主席还争论过。”任弼时说,“现在看来,还是主席对。中央坚持在陕北,牵制住了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加速了革命的胜利。”
  “是嘛,我们在陕北住了十几年,一直都在和平的环境。现在一有战争就离开,我无颜面对陕北乡亲,日后也不好再见面哪。难道我们还不如刘备?他在新野撤退的时候还舍不得丢下百姓啊。再说,陕北的敌我比例超过10∶1,胡宗南有二三十万,我们只有两万。中央担得重一些,拖住‘西北王’,其他地方的负担就轻一些。中央分配我负责军事,我不在陕北谁在陕北?蒋介石想让我过黄河,我偏不过。我就不信这个邪!诸葛亮在东吴,身处虎口,安如泰山。是地方的同志们给我们壮了胆。你们打得越好,我们就越安全。胡宗南想抓住毛泽东,到蒋介石那里去邀头功,这个忙我们就不帮啦,他只好在梦里做做。他这个人是志大才疏,既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造化!”毛泽东左手叉着腰,右手有力地挥动着。
  “哈哈哈哈哈哈哈……”在场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畅快。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1章 楔子:陕北——河北 (1) 下一篇:第3章 决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