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冯玉祥北上 (3)

作者:王兴东,陈宝… 字数:6398 阅读:17 更新时间:2016/06/09

第18章 冯玉祥北上 (3)


  毛泽东把写好的电报交给师哲译成俄文,由阿洛夫发出了。电报中反映了毛泽东急于访问苏联的决心,即使苏联不派飞机或轮船,就是开着吉普车也要去。
  7月14日晚,阿洛夫来到毛泽东的办公室。毛泽东立刻站起来表示欢迎。
  “阿洛夫同志,坐,坐。”毛泽东指着椅子,“银桥,快去请师主任。”
  李银桥快步出去了。
  “是不是斯大林同志回电啦?”
  “是。”阿洛夫点了一下头。
  “主席,阿洛夫同志。”师哲进来了。
  师哲43岁,陕西省韩城县人。1926年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任弼时的秘书。1940年3月抵达延安,1944年8月被调到社会部一室任主任。中共七大后被任命为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1947年3月,他奉命往返于陕北和晋西之间,翻译中苏领导人往来电文并参加土改等工作。1948年3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主任。
  “坐。”毛泽东指着椅子说。
  阿洛夫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
  毛泽东抽着烟,静静地等待着。
  阿洛夫打开纸,用俄语念了起来,师哲用带陕西口音的中文流利地翻译着:
  阿洛夫同志:请转告毛泽东以下情况:鉴于粮食征购工作开始,从8月起,领导同志分赴各地,要在地方呆到11月,因此联共(布)中央请毛泽东同志把来莫斯科的时间定在11月底,以便能够同所有领导同志见面。……
  毛泽东抽着烟,脸上带着微笑,一边听一边轻轻点着头。
  毛泽东注意到,这封回电与上封回电有明显的变化,推迟的理由已经从中国的情况变成了苏联的情况,口气也比上次缺少了商量的成分。苏联居然需要中央负责同志亲临各地征购粮食,而且,一呆就是四个月,这也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毛泽东同志,电报完了。”阿洛夫一耸肩,把两手一摊。
  “阿洛夫同志,难道苏联竟需要党中央领导人全体出动去征购粮食吗?”毛泽东一脸的不解。
  “是的,毛泽东同志。”阿洛夫看出了毛泽东的怀疑,肯定地点了一下头。其实,不管是不是真的如此,既然斯大林的电报里已经这样说了,他当然也就只能这样说。
  “主席,据我所知,粮食征购……在苏联……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在苏联生活了很长时间,并且娶过苏联妻子的师哲打着圆场。
  毛泽东面无表情,站了起来,在屋里踱着步子。说实话,斯大林的这封电报太出乎他的意料了。本来,他还以为这一回无论如何也要启程了呢。可是,回电一下子就把这个中共中央已经决定了的访问时间,推迟了整整四个月。在四个月里,中国革命的形势该起多大的变化啊!而且,推迟的理由又不令人信服。他总觉得,这个理由其实是另一个更为真实的理由的托词。不过,既然斯大林这样说了,我们也就只好如此……
  “阿洛夫同志,我现在就口述回电,请你转告斯大林:‘同意您在7月14日电报中所说的意见,我们把到您那里去的时间推迟到10月底11月初。’”毛泽东说着在铜烟盒里拧灭了只剩下一点的烟蒂。
  1948年7月31日晚11点半,周恩来来到毛泽东办公室。
  在明亮的电灯下,毛泽东左手夹着一支烟,右手握着毛笔起草着文件。
  “恩来,有什么事情吗?”毛泽东把毛笔搁在铜砚台盒上,转过身来。
  “主席,”周恩来递过电报,“这是十二位民主人士5月5日电报的全文。”
  “噢——终于收到了,真不易呀!”毛泽东指着椅子,“恩来,坐!”
  毛泽东拿过电报看着,有时念出声来。
  “好哇!民主党派的态度很明确,我还是低估人家喽。马上就回信。不然,人家就会说我们打了几个胜仗,架子就大喽!”
  “还有两封电报,”周恩来递给毛泽东,“一封是汉年发来的香港民主人士的最新动态,一封是我代中央起草的复电,请主席过目。”
  毛泽东接过电报读了起来。
  “汉年反映的情况很重要啊!随着蒋介石的进一步失败,美国会抬出新的代理人,如李宗仁、何应钦,打着和平的幌子,争取喘息的机会,我们要警惕这个阴谋。民主人士现在存在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对李济深、冯玉祥的倒蒋活动无分析地一概反对;一种是对美帝及李宗仁、何应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是啊,前者是‘左’的倾向,存在于民主人士的左派中;后者是右的倾向,存在于民主人士的中间派中。我们现在是既要反‘左’,也要反右啊。”
  周恩来走后,已是8月1日凌晨,毛泽东给十二位民主人士写了复电。这封电报成了中共中央征询民主党派意见,欢迎他们来解放区商谈的正式邀请。
  1948年7月31日下午5点,美国纽约港停泊着苏联的“胜利号”客轮。
  阳光灿烂,湛蓝色的天空上飘着几朵乳白色的云,那结实的颜色使人想到19世纪英国的风景画。空气是咸的。和风裹着水的湿气吹在脸上,使人感到惬意。墨绿色的海面上呈现出鱼鳞状的波纹,上面翻着细碎的白浪。被阳光呈适当角度照射的部分,闪着耀眼的金光。船身随着波浪的起伏微微起伏、晃动。有着橘黄色尖嘴的海鸥欢快地飞来飞去,或在船舷、桅杆、码头边的扶栏上站立……
  冯玉祥夫妇带着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婿罗元铮,秘书赖亚力,坐着出租车在城里转来转去,终于甩掉了跟踪的“尾巴”,来到了纽约港。
  在码头上欢送的人群里,有等待了多时的史沫特莱,冯玉祥走上前去。
  “史沫特莱女士,您也来了!”
  “冯将军,祝贺您,终于可以回国了!”
  “谢谢,谢谢!”
  “希望美国没有给您留下太坏的印象。”
  “总的来说,美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但愿这是您的真心话,而不是外交辞令。”
  “更准确地说,除了一些不愉快的人和事之外,我是喜欢美国的。”
  “谢谢!这就真实多了。”史沫特莱随即压低声音,“您如果能见到朱德将军,代我问他好!”
  “我一定带到。”
  “告诉他,我已经开始动手写《朱德传》了。”
  “一定转告。你不要忘了还有我这样一个读者啊。”
  “不会忘的。您的那本书呢?”
  “写完了,我已经寄往香港了。”
  “出版以后送我一本。”
  “一定。”
  “唉……我真希望跟你们一起走哇!”史沫特莱叹了一口气,由衷地感叹说。
  “那……就跟我们一起走吧。”冯玉祥真诚相邀。
  史沫特莱摇摇头,斜着眼睛示意地往登船的舷梯口一瞟,顺着她的视线望过去,那里站着几个移民局的官员。
  “你们的船把我的心带到新中国去了。见到毛泽东和周恩来,代我问好!”
  “一定。你也要多保重!”
  “祝你们一路顺风!”
  蒋介石在总统官邸召见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
  张道藩51岁,字卫之,贵州盘县人。曾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交通部常务次长,内政部常务次长,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
  “介公,您找我?”
  “卫之,坐。”蒋介石指着对面的沙发说。他对文人,要比对特务、军人客气得多。
  张道藩小心翼翼地坐下了,但不敢坐满,只有屁股的后半部分沾着沙发。
  “最近,美国人趁我们在军事上暂时失利,落井下石,秘密扶植李宗仁、何应钦、宋子文等人,借与中共和谈的牌,来打击我,你晓得吧?”
  “嗯……听说了一些。”
  “要论跟中共的交情,谁也比不上张文白。他跟周恩来称得上是莫逆呀。”
  “是。”张道藩不知蒋介石在此时提张治中是什么意思,只好谨慎地应道。
  “这样,你找个笔杆子,模仿周恩来的口气,写一封给张文白的信……”
  “信里谈什么呢?”
  “就谈中共希望……跟我们重开和谈哪!”
  “您的意思是……”
  “不是光李宗仁、何应钦、宋子文能和谈。我也能和谈,我手里有通向中共的王牌,不非得李宗仁他们!给美国人看看,打击一下李宗仁他们的嚣张气焰。”
  “唔……我明白了。”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兵不厌诈嘛。”
  “是。”
  “写好之后,给我看一下。然后,找几家报纸披露出去。”
  蒋介石坐在座椅上,毛人凤急匆匆地进来了。一看他那晦暗的脸色,蒋介石就知道他带来的是个坏消息。
  “校长,苏联……用客轮……把把把冯玉祥……接接走了。”毛人凤结巴着。
  “娘希匹!”蒋介石陡然变色,噌的一下从椅子上蹿了起来,咚咚地把桌子敲得山响,脸上的青筋都暴起来了,“你怎么能让共产党……把他接走呢?”
  “是是是……苏联……”毛人凤小心翼翼地更正着。
  “都一样!苏联不是共产党?什么苏联?那是幌子!还不是在替中共帮忙!”
  毛人凤低着头,下巴抵着锁骨,汗如雨下,大气不敢出。
  “我问你,你是怎么跟美国人办的交涉?”
  “美国人答应得好好儿的,说把人交给我们,没想到……突然变了卦……”
  “没想到?难道非得等到冯玉祥到了中共那里,你们才能想到吗?”
  毛人凤皮鞋里的脚指头使劲儿抠着地,后背湿透了,脑门子上的汗啪嗒啪嗒地砸在地板上,他也不敢伸出手揩一把额头上的汗。
  “为什么不采取断然措施?”
  “来,来,来不及……”
  “来不及?干什么来得及?吃饭来得及!你们就晓得大把大把地领美钞、银元,干事情却来不及!你们都是吃干饭的吗?饭桶!”
  毛人凤觉得今天真是晦气,自己就像一面破鼓,总统爱怎么捶就怎么捶吧。
  “为什么——不早点下手?”
  “想把他引渡回来……再说,美国毕竟不同国内……”毛人凤嗫嚅着。
  “有什么不同?在等待敌人方面,都是一样的。林肯不就是让人杀死的吗?”
  毛人凤无言以对。
  “退一万步说,美国也不是苏联哪。冯玉祥的亲眷哪?”
  “都都都跟他……一块儿走了。”
  “什么,连亲眷也一块儿走啦?原来是早就安排了后路。怪不得跳着脚地骂我呢。我对你说,绝不能让他到中共那里去。中共得到他,就如虎添翼!”
  毛人凤更不敢搭腔了。他觉得蒋介石提出的简直是办不到的事。
  “你打算怎么办?”
  “呃……不不好办……”
  “什么?不好办?不好办也得办!好办还要你们这些人干什么?”
  “他在船上……”
  “我们也有船哪?能不能让军舰拦截呀?”
  “他他他在大西洋上……”
  “大西洋又怎么啦?”蒋介石一时没转过弯儿来,“‘寇能往,我亦能往’!”
  “差差差着半个地球呢。”
  “噢……”蒋介石恍然大悟,“总之,这件事交给你,你去想办法。这一点要学习中共,无孔不入。戴笠不在了,他的办法就多。冯玉祥投共,拿你是问!”
  1948年8月3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一次军事检讨会议,全面检讨两年作战的经验教训,制定新的战略。会议是在非常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参加会议的是整编师(军)以上的高级将领。检讨会议通过了如下决议案:“第一,军事应作久远之计;第二,对****应并用歼灭战与消耗战;第三,彻底集中兵力确保辽东、热河,以巩固东北;确保华北……;第四,西北须计划建立以兰州为中心之独立作战地带……;第五,长江以南成立绥靖署、绥靖区……。”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对以上军事战略概括为:“军事上于东北求稳定,在华北力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则加强进剿,一面阻匪南进,一面攻打匪的主力。”
  8月7日,蒋介石在军事检讨会议闭幕时讲话说:“现在,令我担忧的不是实力,而是士气。在我们的军队中,士气低迷,充满失败情绪,被俘后不能慷慨成仁,也不能相机反正,反而掉转枪口打自己人,这是剿匪前途最大之隐忧。因此要改造官兵心理,加强精神武装,确立必胜信念,坚定对领袖的信仰,发扬不成功则成仁之精神。这次会议意义十分重大,是今后剿匪成功的关键。只要按照会议确定的方针实施,就可以使剿匪军事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与此同时,一直密切注视中国战局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给美国国务院写了一份报告,报告中说:“共产党的军事供应,现在似乎尚未达到已能支持大规模的、持续的、有足够力量和持久性的攻击。尚未达到夺取国民党任何一个防守较强的城市中心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必须严守他们的包围、消耗和有限制的进攻的战略。”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第17章 冯玉祥北上 (2) 下一篇:第19章 实为国家民族之损失 (1)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