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守城器械

作者:崔玉亭 字数:6198 阅读:72 更新时间:2009/06/18

攻城守城器械

1.攻城器械

  城自出现以来,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地位显要,是历代战争的必争之地,所以攻守城池的战斗在我国古代是主要战争形式之一。我国古代的城是封闭式的堡垒,不仅有牢固厚实高大的城墙和严密的城门,而且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还修筑墩、台楼等设施,城墙外又设城壕、护城河及各种障碍器材。可以说层层设防,森严壁垒,攻城与守城都是显示智谋和武力的硬战。

  攻城器械包括:攀登工具,挖掘工具以及破坏城墙和城门的工具。汉朝以来主要的攻城器械有:飞桥、云梯、巢车、临冲吕公车等。

  (1)飞桥

  飞桥,是保障攻城部队通过城外护城河的一种器材,又叫“壕桥”。这种飞桥制做简单,用两根长圆木,上面钉上木板,为搬运方便,下面安上两个木轮。《六韬》中记载:“渡沟堑飞桥一门,广一丈五尺,长二尺以上。”如果壕沟较宽,还可将两个飞桥用转轴连接起来,成折叠式飞桥。搬运时将一节折放在后面的桥床上,使用时将前节放下,搭在河沟对岸,就是一座简易壕桥。

  (2)云梯

  云梯是一种攀登城墙的工具。相传云梯是春秋时的巧匠鲁班发明的,其实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取名叫“钩援”。春秋时;鲁班加以改进。战国时云梯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唐代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改进: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时,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军队在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另外,由于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地与城缘接触,还可以避免守军的破坏。到了宋代,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据《武经总要》所记,宋代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这种形制有点像当时通行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有效地抵御敌矢石的伤害。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种类很多,云梯算是巨大笨重、结构较为复杂的一种。三国时,孙权手下大将甘宁,率兵攻打曹操的皖城,攻城的时候,原打算派兵士运土筑土山,竖云梯,架飞桥,接近敌城墙,但大将吕蒙认为此法费时费力,不如乘军队士气正锐,用弓弩石砲强攻,可速战速胜。果然,最后以强攻取胜。

  攻城在古代有多种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为决胜前提,架梯必须果敢、迅速、乘虚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种轻便简单的飞梯。汉代时,汉军攻打郅支城,该城外设一道木城墙,内设土城墙,防守相当严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击退城上守兵,用火烧毁木城,持弩弓,操长戟冲入木城,然后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缘梯登城,很快捣破了内城。这种攻城方式便是强攻,尽量缩短双方对峙时间,一鼓作气,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须使用轻便飞梯,飞梯结构简单,重量轻,多是木制竹制。宋代飞梯长二三丈,首端装有双轮,便于蚁附登城。另外还有“避檑木飞梯”、“蹑头飞梯”、“竹飞梯”,形制略有差异,但都轻便实用。

  (3)巢车

  巢车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 (滑车),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屋内可容纳两人,通过辘轳车升高数丈,攻城时可观察城内敌兵情况。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时,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亲自登上巢车察看敌情。23年王莽军围攻昆阳时,造高10余丈的大型巢车,用来观察城内守军动态,称为云车。

  宋代又出现一种将望楼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楼车”。这种车以坚木为竿,高8丈,顶端置板层,方阔5尺,内容纳一入执白旗瞭望敌人动静,用简单的旗语同下面的将士通报敌情。将旗卷起表示无敌人,开旗则敌人来;旗竿平伸则敌人近,旗竿垂直则敌到;敌人退却将旗竿慢慢举起,敌人已退走又将旗卷起。望楼车,车底有轮可来回推动;竖杆上有脚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竖杆旁用粗绳索斜拉固定;望楼本身下装转轴,可四面旋转观察。这种望楼车比巢车高大,观察视野开阔。后来随着观察器材的不断改进,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观察敌情。

  (4)轒讟车

  轒讟车也是一种古代攻城战的重要的工具,用以掩蔽攻城人员掘城墙、挖地道时免遭敌人矢石、纵火、木檑伤害。轒讟车是一种攻城作业车,车下有四轮,车上设一屋顶形木架,蒙有生牛皮,外涂泥浆,人员在其掩蔽下作业,也可用它运土填沟等。

  攻城作业车种类很多,还有一种平顶木牛车,但车顶是平的,石块落下容易破坏车棚,因此南北朝时,改为等边三角形车顶,改名“尖头木驴车”。它是用长1~1.5丈、圆径1.5尺的圆木为脊,用斜柱支撑,下宽上尖,高七八尺,蒙以生牛皮,下安六轮,车厢内没有底,作业人员可在车内着地推车。车内可容6~10人。这种车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敌人石矢的破坏。

  为了掩护攻城人员运土和输送器材,宋代出现了一种组合式攻城作业车,叫“头车”。这种车搭挂绪棚,前面还有挡箭用的屏风牌,是将战车、战棚等组合在一起的攻城作业系列车。头车长宽各7尺,高7~8尺,车顶用两层皮笆中间夹一尺多厚的干草掩盖之,以防敌人炮石破坏;车顶中央有一方孔,供车内人员上下,车顶前面有一天窗,窗前设一屏风笆,笆中央开有箭窗,以供观察和射箭之用;车两则悬挂皮笆,外面涂上泥浆,防止敌人纵火焚烧。“绪棚”接在“头车”后面,其形制与头车略同。在绪棚后方敌人矢石所不能及的地方,设一“找车”,用大绳和“绪棚相连,以备绞动“头车”和绪棚”。在头车前面,有时设一屏风牌,上面开有箭窗,挡牌两侧有侧板和掩手,外蒙生牛皮。使用头车攻城时,将屏风牌、头车和绪棚连在一起,推至城脚下,然后去掉屏风牌,使头车和城墙密接,人员在头车掩护下挖掘地道。绪棚在头车和找车之间,用绞车绞动使其往返运土。这种将战车、战棚等组合一体的攻城作业车,是宋代军事工程师的一大创举。

  (5)临冲吕公车

  这是古代一种巨型攻城战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战车。车高数丈,长数十丈,车内分上下五层,每层有梯子可供上下,车中可载几百名武士,配有机弩毒矢,枪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坏城墙设施的器械。进攻时众人将车推到城脚,车顶可与城墙齐,兵士们通过天桥冲到城上与敌人拼杀,车下面用撞木等工具破坏城墙。这种庞然大物似的兵车在战斗中并不常见,它形体笨重,受地形限制,很难发挥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现,往往对守城兵士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从而乱其阵脚。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备成都,平息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的叛乱。当时,叛军将成都团团围住,昼夜攻打,用钩梯爬城,在城外垒土山,设工事,居高临下,用强弩射城上守兵。守军用火炮、火箭反击,双方相持不下。这天城外忽然喊声大起,守军发现远处一个庞然大物似的战车用许多牛拉着,向城边接近,车顶上一人披发仗剑,装神弄鬼,车中数百名武士,张强弩待发,车两翼有云楼,可俯瞰城中。战车驱近时,霎时毒矢俱下,城上守兵惊慌失措。朱燮元见状沉着若定,告诉官兵这就是吕公车。立即命令架设巨型石砲,以千钓石弹轰击车体,又用大砲击牛,牛回身奔跑,日公车顿时乱了阵脚,自顾不暇。

  这种巨型攻城战车,在先秦时就使用过,那时车体小些。周代军队用的大型战车,每车24人推,用8个车轮,车上竖旗立鼓,载武士数名,装备矛、戟、强弩。车外用坚厚的皮革遮蔽,可用来攻城。763年,泾原兵哗变,唐德宗出奔奉天,朱泚被立为秦帝,率军攻打奉天。他遣人制造了一种长约数十丈,高数丈的大型攻城战车,名叫“云梁”。下设巨轮,上盖濡湿的毡毯的皮革,以防火攻。车内装载兵士数十名。因为车体过于庞大,人力难以驱动,只得凭借风力才能前进。这种车大概是临冲吕公车的前身。

  除以上所述的攻城器械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用来破坏城墙、城门的器械,如搭车、钩撞车、火车、鹅鹘车等。在古代攻城战役中,大多是各种攻城器械并用,各显其能。比如 23年,刘秀起义军与王莽军的昆阳决战。王莽以10万大军把昆阳城围了几十层,安下上百座营垒,架起10多丈高的云车,俯视城中动静。军旗遍野,烟尘弥漫,擂鼓助战声,响彻云霄。攻城士兵有的挖地道,有的用冲车、撞车攻城墙、城门,成排的强弓硬弩连射,箭如雨下,城里的人只得顶着门板出来打水。最后刘秀起义军还是以劣势兵力战胜了王莽军的优势兵力。这次攻势的规模和阵容是古代战争中少有的。

  2.守城器械

  守城器械包括防御敌人爬城,防御敌破坏城门、城墙,以及防御敌人挖掘地道等类,其主要器械有:撞车、叉竿、飞钩、夜叉擂、地听、擂石、擂木等。

  (1)撞车

  撞车是用来撞击云梯的一种工具。在车架上系一根撞杆,杆的前端镶上铁叶,当敌的云梯靠近城墙时,推动撞杆将其撞毁或撞倒。1134年,仙人关之战中,金人用云梯攻击金坪垒壁,宋军杨政用撞杆击毁金人的云梯,迫使敌兵败退。

  (2)叉竿

  叉竿又叫“抵篙叉竿”,这种工具既可抵御敌人利用飞梯爬城,又可用来击杀爬城之敌。当敌人飞梯靠近城墙时,利用叉竿前端的横刃抵住飞梯并将其推倒,或等敌人爬至半墙腰时,用叉竿向下顺梯用力推剁,竿前的横刃足可断敌手臂。

  (3)飞钩

  飞钩又叫“铁鸱脚”,其形如锚,有四个尖锐的爪钩,用铁链系之,再续接绳索。待敌兵蚁附在城脚下,准备登梯攀城时,出其不意,猛投敌群中,一次可钩杀2~3人。

  (4)夜叉擂

  夜叉擂又名“留客住”。这种武器是用直径1尺,长1丈多的湿榆木为滚柱,周围密钉“逆须钉”,钉头露出木面5寸,滚木两端安设直径2尺的轮子,系以铁索,连接绞车上,当敌兵聚集城脚时,投入敌群中,绞动绞车可将敌人碾压致死。

  (5)地听

  地听是一种听察敌人挖掘地道的侦察工具。最早应用于战国时期的城防战中。《墨子·备穴篇》记载,当守城者发现敌军开掘地道,从地下进攻时,立即在城内墙脚下深井中放置一口特制的薄缸,缸口蒙一层薄牛皮,令听力聪敏的人伏在缸上,监听敌方动静。这种探测方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敌方开凿地道的声响从地下传播的速度快,声波衰减小,容易与缸体产生共振,可据此探沿敌所在方位及距离远近。据说可以在离城500步内听到敌人挖掘地道的声音。古代战争中,城防设施常常把地听的设置作为重要的一项,城内四周每隔一定的距离挖一口深井,一般井深两丈,放一口鼓形新瓮,听者可在井中托瓮听之,所以又叫“瓮听”。看过电影《地道战》的人们也许还记得其中有这样的镜头:日本鬼子为防备抗日军民把地道通向他们的据点下面,就在院子里深置一口大缸,侦听地下的动静。这便是古代地听的用场。

  (6)狼牙拍

  用榆木做成畚箕形,长5尺,宽4尺5寸,上面钉3200个狼牙铁钉,钉长5寸,重6两,钉尖出木面3寸。拍的四面嵌入带利刃的刀,刀入木1寸半。木拍前后有两个铁环,用绳索系住,吊在城头滑车上,当敌人攻城时,先高高悬掣狼牙拍,再重重落下拍击敌人,拍的四面俱有利刃,使敌兵不得还手。

  在古代战争中,城墙上通常备有一些普通的石块、圆木,在敌兵攀登城墙时,抛掷下去击打敌人,这些石块和圆木又被称为“擂石”、“擂木”。

  除了以上这些守城器械外。还有木女头、塞门刀车等,用来阻塞被敌人破坏了的城墙和城门。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燃烧性火器 下一篇:防护装具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