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文美的合金--记千佛山

作者:任远 字数:3345 阅读:90 更新时间:2012/03/05

自然与人文美的合金--记千佛山

             自然与人文美的合金 ——记千佛山 千佛山又名历山、舜耕山。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写从大明湖遥望此山, “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的确,这山恰似一 架翡翠屏风,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成为泉城既古老又焕发青春的一大杰作。 一 据科学考察,在距今五亿年前,济南地区尚为海洋。水中的矿物质不断增加, 海底沉积了很厚的石灰岩。岩石出水而成陆地。一亿八千万年前,在一次造山运 动中,千佛山随之形成。这应该说是够古老的了。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历山原在海上,因它很不安分,海神将其 用铁链锁住,可它还是挣断铁链跑到了这里。这虽系神话,但沧海之变并非无稽 之谈。我曾攀上山巅细心观察,从一块块各种形状的巨石看,流水状的层层纹路 说明,那还真是古老的水成岩。当代著名山水诗人孔孚,曾写有《在千佛山顶我 捡到了一个贝壳》。诗中甚至说:“眼前出现了那条鱼。”这是凭空而想吗?当 然不是。 至于舜耕历山,早有孟子的:“舜,东夷人也。”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 曾巩的《齐州二堂记》为证。再说,世世代代的济南人,无不对大舜躬耕于此而 引以为骄傲。当今杰出艺术家韩美林,像许多昔日的济南名土一样,不也常在自 己画作的署名前加“历下”二字吗?济南自古至今,还留有舜井、舜庙、舜井街、 舜耕山庄和娥英祠、娥英水等,也无不同虞舜有关。这不又正说明,济南人早已 将历山和舜深深融进了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中。 二 “鹊华桥上望历山,野树参差野草斑”。清初著名文人孔尚任这诗句,也许 系当时对千佛山的写实之作,但透出了一些荒凉。如今,你再仰望千佛山,只见 绿树、青瓦,郁郁苍苍,满眼生机。就连我这老济南也常被山上景色所深深感染。 近几年,干佛山辟为公园,又建了桃园、樱园、青年林、新建林,种植了火 炬树等多种观赏花木。所以,不管是春,是秋,这里以青绿为基调,总呈现绚丽 色彩。不巧,我最近去千佛山,时值春末夏初,桃花、樱花已谢,火炬、枫叶尚 青,我担心怕看不到多少色彩了。谁知,前往一看,不仅山下花繁树茂,仰首而 望,也疑虑顿消。只见或陡或缓的山崖上,树木青葱,有墨绿,有鹅黄,山风吹 过,如碧海起浪。更有那一片片刺槐花穗,像一簇簇雪浪花,随波涛而飞扬。花 浓处,令我立即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之句。陈毅元帅笔下冰清玉洁 的意境,刚正不阿的正气,怎能不使人感动。随之,浸润槐香与松香的轻风伴我 上山。我真的陶醉在了山的环抱之中。 李商隐写后来居上,有名句“雏凤清于老凤声”。千佛山现有上百种木本植 物,仅山北坡就有百年古树 300余株。其中,有60多株树龄更高达300 余年。什 么唐槐、宋柏、拴马槐等,真是一树一景,还伴有传说。但是,有新生就有消亡。 随着生死交替,历山院中一株高昂挺拔的宋柏,历经千年,从1984年起,就再也 没有发青,空留那长蔓地锦寂寞地攀绕于枯树之上,给人留有无限惋惜。可以欣 慰的是在离枯树不远处,有年轻的松柏与银杏各一株,正生机盎然,茁壮成长, 各托起了一片耀眼的绿云。 听说,伴随植树造林的倡导,千佛山的树木已达约50万株。难怪散文家何为 来济南后写有名篇《千佛山的小树》。我想,如不是有小树、新绿不断加入,这 山何以能如此青翠、年轻? 三 旧时,千佛山上有一野联:“济南南千佛山山有千佛,广东东九龙江江有九 龙。”这对联无甚文采与深度,但讲到了该山的佛像众多。的确,千佛山上有创 建于唐代的兴国禅寺,几经重修,仍巍然耸立于山腰。隋唐摩崖造像也还有130 多尊。十年浩劫中,这些具有高度历史与艺术价值的造像横遭破坏,很多被砸得 少头断臂。面对被劫惨状,令人既愤慨又痛心。幸好,劫难过后,主管部门本着 “修旧如旧”精神,组织修复。我所尊敬的老雕塑家王昭善,不顾刚遭批斗之苦, 又与伙伴毅然接受修复任务。他们风餐露宿辛劳忙碌,参照多处隋唐造像,精心 修复了百尊佛像。我听说后,曾情不自禁地上山去看望昭善先生,以及所修佛像。 广东老作家苏晨来济,观摩后更热情撰文,盛赞王昭善是在“把失去的美再找回 来”。谁知,在雕塑台前耗尽大半生心血、堪称艺术界“老黄牛”的昭善先生, 正欲抓紧利用久已渴望的创作环境,进行雕塑大制作之际,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我伫立佛崖前,景在人去,心情沉重,无限惆怅。 人们的智慧在千佛山凝结为众多造像。但是,这不只是座为佛教文化所浸透 的名山,道、儒文化也都在此留有印迹。先说道吧。春秋时齐国人黔娄,被《汉 书·艺文志》列为“道家”。黔娄洞碑文记载,此人“修身清节,不事王侯,隐 居此处,凿石为洞”。鲁恭公和齐威王都曾请其出山为官,均被谢绝。花木掩映 的吕祖洞,供奉的更是唐末道士、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佛、道在 此,真可谓和平共处了。 儒家在千佛山所留印记更处处可寻。且不讲历山之名早与儒家所尊崇的大舜 密不可分,以及历代文入学士写赞颂历山的诗文之多,仅清代在此留文留字者, 就有施润章、周永年、阮元、桂馥等诸多名儒。就连那登山攀道上的坊额所写 “仰观俯察”、“齐烟九点”。不也是分别取自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唐代诗人李贺之《梦天》吗? 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当代名士郭沫若、赵朴初和济南学者徐北文等,也 都在此山留有墨宝或诗文。 千佛山,堪称中华文化之缩影。 四 “城中仰看山景好,山上看城小。”这是清代诗人蒋士铨之句。我新近登上 千佛山,回首而望,只见黄河如蛟龙起舞于城北,明湖似宝镜镶嵌于城垣。市区 玉宇林立,高楼接天,行行绿树勾画出了条条大街,将那散落城郊的一座座青山, 也大都揽进了市区的怀抱。这一切都展示了济南城的兴旺昌盛,日益壮大,哪里 还会有“山上看城小”之感。 对称、借景,容无穷景色于有限空间,是中国城市与古典园林建筑的美学特 色。千佛山与济南,相映相衬,景中有景,别具风采。选个好天的傍晚,伫立于 大明湖畔的沧浪亭前,看“那千佛山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 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老残游记》)此其一也。 登上千佛山,向北遥望齐州九点烟“,那山或似乌雀展翅,或翠绿如荚蓉,或含 情脉脉,相对相望,景色各异,韵味无穷。此其二也。至于千佛山融进了美的泉 城,形成了锦绣中华那”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绝无仅有的天然景观。 古老又年轻的千佛山,您是自然与人文之美的合金,是我心中的山。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小城春秋 下一篇:母亲般的街道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