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感想
读《红楼梦》感想
黄晰,苏州星海实验中学学生
小时候,我曾看过《红楼梦》的画册。朦胧的记忆之中,那四季如春的大观园,那些被簇拥着的一位位姑娘和太太们,幅幅图画在我的脑海中相连,使我对此书有了无限的遐想。
至如今重读《红楼梦》正书,才发觉事实并不如我想象中的美好。当我掩卷回味之余,一股浓浓的忧伤和挥之不去的惆怅替代了幼时对《红楼梦》的单纯理解和神往。而在那富贵繁华背后,更是人们难以理解的无尽的辛酸泪。
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
人们常说,《红楼梦》主看宝黛二人凄美的爱情。没错,二人的结局是凄惨的。可是试想,一位是养在深闺、无亲无故、寄人篱下的娇弱小姐,一个是不谙世故、痴痴傻傻、众星捧月的花花公子,从文中二人的种种怄气,黛玉对宝玉的次次猜忌,先且不谈贾母、宝钗等的干预,就这些小事来看,二人的爱情在萌芽之际便注定是悲剧的。人们说,宝黛二人所追求的爱情是努力冲破当时封建束缚的渴望自由的爱情,但正是这种还未成形的爱情观,才给二人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一位怀着长恨与世长辞,一位看破红尘毅然决然出家,可是,他们不曾想过,他们这种“执着”的爱情,却换来了一个更为悲惨的牺牲品——宝钗。
黛玉曾叹宝钗的到来给她和宝玉带来了无尽的阻挠,因此她处处猜忌、暗暗讽刺宝钗。可是,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黛玉不得不暗自赞叹宝钗为人的机敏和大落。事实上,宝钗活得比黛玉更为辛苦。有人说,宝钗是旧社会恪守封建妇德的典型妇女形象,但我认为,宝钗却比黛玉更具一种可贵的大气风度。她不会像黛玉那样对人过于苛求,也不会去嘲笑他人犯下的小错误。黛玉不太愿意与地位低下的丫鬟们玩笑,可宝钗却能悉心照料大观园中的每一个人。没错,宝钗的人缘好,不仅是因为她能“笼络人心”,而且性格端庄稳重、温柔大方;她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过生日看戏却专点贾母所喜爱的;她在与黛玉和好后,不计前嫌为病中的黛玉送来燕窝,这种为他人而活的品质最为珍贵。
宝钗和宝玉二人的成婚迫于无奈,可在众人同情宝玉之际,是否有想过那位也是同样迫于无奈、贤淑温柔的宝钗呢?同处大观园数载,宝钗对宝黛二人的心思早已心知肚明,她没有阻挠二人的情缘,甚至无视母亲的“金玉良缘”之说、不顾得罪身为贵妃的元春,对于“近在眼前”的宝玉更是有意隔清界限。即使被迫与宝玉成婚,即使她不爱自己的丈夫,即使心晓丈夫的心仍留在黛玉那里,即使察觉宝玉疯癫时贾母等对自己的无视,她仍然将无尽的悲哀隐藏在内心深处,尽力忘记前嫌和人们的薄情,做好一个名门大家的“宝二奶奶”的责任。一纸黄绢,带来的是宝玉中举、贾府重新光耀的好消息,可有谁关心,作为一位新婚妻子的宝钗不得不接受丈夫离去的事实而将独守空闺、抱憾终身的大恸?
薛宝钗的一生是悲惨的,她不能像黛玉那样负恨而离开尘世后却又得到灵魂的宁静,她也做不到像宝玉那样黯然出走,因为她知晓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她还有一位苍老的母亲,她还有一座硕大的贾府需要她的支持,她还有腹中与宝玉的骨肉……太多的责任和悲哀压在了这一介正值芳龄的女子身上,可是,这是她自己选择得一条道路,而聪明如她必然也知晓今日悲剧的由来。忧怨又如何?悲愤又如何?她终生被束缚在了封建价值观之中,终生尽着自己认定的职责,却又终生被后世之人所误解。或许在几十年后,当夕阳的一抹余光照在已是风烛残年的宝钗身上时,她已无力再去哀叹太多,只有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
机关算尽,空留心中哀
宝黛的死别到底是谁造成的?我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贾府的统治者们的独断和自私造成的。贾母、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她们铸就了一场彻底的却又常见的封建社会的婚姻悲剧,她们自认为宝玉和宝钗相互般配,可又怎知她们的行为却为宝、黛、钗三人带来了绵绵的长恨。或许,身处贾府之中的人们都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利益而自私地活着,而王熙凤这一形象则非议最多、最为遭人辱骂和唾弃。
有人言,王熙凤似一阵“西风”,加速吹去了贾府的富贵和繁华。她是贪财的象征,在铁槛寺弄权,为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张财主的女儿和长安备守的儿子;她是泼辣残忍的象征,巧设情局害死了贾瑞;她是阿谀奉承的象征,在贾母等人面前总是一副春风似的笑脸并以此来赢获贾母的宠爱;她还是奸诈狡猾的象征,逼死了尤二姐、拆散了宝玉和黛玉……
凤姐一生所犯下的罪孽是深重的。她在临终前也对身旁唯一的贴心知己平儿诉说了短暂一生的悔恨。她一生只在思索如何设圈套使他人栽入,却未曾想过自己一生所做的罪恶即为一个硕大的圈套使自己陷入其中。然而,纯善的人性不会被消磨的一干二净,她在乡村老太刘姥姥面前还是展露了一丝善心。她不知晓,这一无心之举,却为自己的女儿避免了在尘世遭受上天的惩戒,为其带来了终生的平安。
王熙凤的一生看似精彩光耀,却也是极其凄惨的。正值盛年的倾覆既使人解气,可也使人为其怜悯。或许,正因为名字中的“凤”,定性了她的极强的自尊和好胜心,使其放不下得之不易、高高在上的地位和无限的荣华富贵。在《红楼梦》的所有人物中,我自认为王熙凤这一角色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形象,她不似宝玉黛玉太过完美在世中难以找寻,但却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她是时代鲜明的产物,而正是聪明太过,在算尽机关后,也误了“卿卿生命”,只留无尽的悔恨,在九泉之下暗自哀切。
粗看《红楼梦》,妄自做评判
重读《红楼梦》,是在阅读了大量有关此书的文章之后。我选择了此书中两位争议最多的金陵十二钗——薛宝钗和王熙凤进行了粗略的鉴赏。世人往往多赞黛玉、贬宝钗;往往怜宝黛而憎熙凤,但我想这两人都是当时封建背景下时代所逼迫而成的悲惨女性。或许会有人说,林黛玉的命运比此二人更凄惨数倍,但在红尘中坐享易逝的荣华、为他人强作笑颜的苦楚却是无人能知晓的。以此二人来鉴赏《红楼梦》或许太过无力,但我想此书所折射的社会的黑暗腐朽和隐约的民主思想都在她们的一生之中有所体现。
几百年过去了,《红楼梦》塑造了太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人们可以对他们有褒有贬,有爱有憎,但都不可忽视《红楼梦》这一旷世名作带给人们的视觉体验。字里行间,忧愁是明显而又深刻的,不论是对旧时爱情观的思索,还是对当时没落的社会的担忧。我想,每人都可以对作者自嘲的“满纸荒唐言”有独特的见解,每人心中都可有一曲属于自己的怀金悼玉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