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断想

作者:浦玉生 字数:2155 阅读:746 更新时间:2016/06/09

读书断想

我是个爱读书的人,几乎每天读一本书,藏书、读书、写书是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我拥有5万册藏书中,甚至不乏古籍善本、海内孤本,以及解放区的红色文献。按照国家的标准,几万到十几万册书的图书馆是中级图书馆,我家数十个“顶天立地”的书橱刚够上一个中型图书馆的规模,日常起居,徜徉其间,其乐融融。回眸书房,那一列列书橱仿佛是一座座兵营;那一排排书籍仿佛就是一个个士兵。任我调遣,任我指挥。焦桐作琴,可以听高山流水;断木为鼓,可以响绝世佳音;书籍为阵,可以使灵魂飞升。
  
  一个人的读书要经史子集兼容并包,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从工作来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从读书而言,“书不千轴,不可以语化;文不百代,不可以知变。”只有邃密群科,博览百家,纵览古今,横贯中外,我们才可对世界形成整体而系统的认识。人要善于吸收多种营养,读书也要注重“越界”。美籍华人学者李政道说:“物理学方面的书我看得很少,杂七杂八的书倒看得多些。”这就是敢于“把手伸到别人袋里翻找东西吃”的精神。
  
  提倡读书,读书可以启思维、明心智、修德行。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用琅琅的读书声代替划拳声,用键盘的敲打声代替麻将声。读书会使一个更有教养,即使不会,它也使一个人看起来有教养。读书是人生的永恒主题,读书苦但苦中有乐。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是我每天的第一顿精神早餐。诚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读古人书,我们在“桃花源”里流连,在“赤壁赋”中沉醉,在“岳阳楼”下凝思,在“滕王阁”间冥想。秦时明月,大漠孤烟……诚如陆游所言:“万卷古今消永日,一帘昏黄送流年。”纪晓岚又诗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
  
  读书学习要让它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学习中汲取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读一本好书获得正确的知识,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智慧滋养,能够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读好书,读经典,感到全身沐浴着灵光,四面八方所见之物都大放光明,与佛教经典所描述的那种庄严世界毫无二致。读好书,读经典,已上升到宗教信仰的境界。
  
  读书的快乐包括过程的快乐和目的的快乐,不管是从“纸间灵韵”到“屏中风景”,尽管我不排斥网络的检索性读书,但更看重的纸质媒介的传统式读书。尽管书的阅读功能在弱化,收藏功能在强化,但我们还是以书为友,以书为乐,以书为生。读书不只是阅读,还应包括藏书、著书,藏书无非是为收藏而藏书,为学术而藏书,生命的意义可以从读书、藏书、著书中体验出来,这是探索、发现的快乐,这是创造、成功的快乐。
  
  读书之要:一是注重研读经典,常读精品名品,能砥砺情操、涵养人生;二是注重时代特色,引发对国家命运思考的图书占相当比例;三是注重兼收并蓄和对比分析的科学读书方法,很多书本身就注重时空、质量、因果、方法的对比分析。读书,即要能够刻苦钻进去,又要善于浮出来。谨记李贽的话“书能误人”。要重视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的学习,现实的太阳最明亮,真正多彩多姿的是生动活泼的现实世界,所以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的心灵文明史,就是一个人的图书阅读史。我很赞同“阅读”能够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观点,阅读是提高人们生命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动力,能促使人们实现灵魂的洗礼和观念的更新,引导人们的精神更趋纯美和成熟。阅读能调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归根到底都是孤独的:在时间的魔沼里迷失、陷落,没有人听见你撕心裂肺的呼救,必须靠自己在黑暗中探索,奋力从命运的泥潭里挣脱出来。而书就像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也像那朵盛开在悬崖峭壁上的雪莲花。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春雨润无声 下一篇:生命是一片叶子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