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山河52

作者:朱幼棣 字数:817 阅读:6 更新时间:2016/06/09

怅望山河52

第七章治理与拔根--引滦、引黄和南水北调
  1963年的海河:天灾与人祸叠加
  不可能实现的黄万里建议
  几百万人苦干十五年,彻底“制服”了海河
  干涸、断流。机井密布的华北平原
  新一轮治水:引滦、引黄、南水北调--
  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有河皆涸,有水皆污……
  狗和篱笆墙还在,辘轳,从华北乡村中永远消失了
  0411963年的海河:天灾与人祸叠加
  历史发展到农耕社会后,一直就有水旱灾害。
  雨季和庄稼生长需水期,不可能完全相一致。北方春季易旱,而夏秋雨多则易涝。
  6月、7月、8月三个月是北方雨季,几乎年年都有强降雨出现。但平心而论,全流域洪灾并不多,即使有洪涝灾害,其直接原因,也多由于战乱年代堤防不修或者溃败。
  海河发源于太行山与燕山。抗战时期风靡全国的歌曲《太行山上》有“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想来几百年间太行山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密林--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应该还有不少。50年代,太行山上还有老虎出没,国家还奖励过“打虎英雄”。
  今天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的是,大雨重灾,局部暴雨造成全流域大灾的问题主要出在哪里?
  过去把“大跃进”决策上的失误完全说成自然灾害。而现在,事实真相已经清楚,有的用“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来分析,这大抵是合适的。这么大的国家,哪年都有遭灾的地方。而本来,抗灾自救,各方支援,以丰补歉,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怅望山河51 下一篇:怅望山河53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