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山河53

作者:朱幼棣 字数:1206 阅读:4 更新时间:2016/06/09

怅望山河53

在这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暴雨引发的洪水中,面对水库与千里河堤的溃决,家园被淹,人们是怎样惊恐无助地奔逃。有专家谈到1963年海河流域的水灾,仍说什么完全是“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造成,是不可抗拒的,并把它作为海河需要从“根上”整治的依据,这就无法担当历史科学的重任。
  --半个世纪的光阴,许多真实的事已经被岁月淹没了,但现在仍然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据,表明大灾与我们没有善待海河有关。
  首先是“大跃进”年代,太行山森林植被被剃头式砍伐,成了荒山秃岭,“山是和尚头,坡是光屁股”,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大炼钢铁,钢产量指标翻番的计划,最初是冶金部长王鹤寿和河北省委书记林铁在1958年6月6日首先向毛主席提出的。王鹤寿的报告说:他与林铁(华北协作区主任)商量的结果是,认为华北地区钢的生产能力,1959年底达到800万吨是可能的。毛主席将这个报告批给邓小平时写道:“1962年,可产钢6000万吨。”(《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要知道,1956年全国钢产量才530万吨。而一二年后,仅华北钢产量就要超过全国。主席的批示,犹如发令枪响,河北“大炼钢铁”又冲到了前头,抢得了头功。
  当时全国大炼钢铁中,一颗最大的“卫星”,就在太行山上“放出”。
  现在看来十分荒唐,山西在太行山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炉”--把一个百米高的峡谷两头堵上,整个峡谷成了炉体,一层木头一层矿石,一直堆到山顶。一点火整个峡谷山头火光冲天,昼夜不熄。烧出来的废渣烂铁使山头变黑,十多年后还寸草不生。
  到1958年下半年,全国已有6000多万人上山炼钢铁,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薄一波:《若干重大问题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如此折腾山林,破坏植被,处处荒山禿岭,大雨不引发山洪那才奇怪。
  向荒滩进军,向河滩要粮,又进一步使行洪通道堵塞。
  大跃进中修建的河岸堤防和土石坝质量,很难令人乐观,有的水库边设计边土法上马,并无专业人员,有的像东川口水库一样,连溢洪道都没有。于是,1963年海河流域的大雨和洪水,堪称一场人祸之后的天灾,如同雪上加霜,如同屋漏偏逢夜雨,所以反映出来的灾情、造成的损失就格外严重。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怅望山河52 下一篇:怅望山河54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