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山河54

作者:朱幼棣 字数:1302 阅读:4 更新时间:2016/06/09

怅望山河54

一般来说,灾情大小和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水利设施毁坏和堤坝溃决造成的损失--而这是由洪水与堤坝质量两方面决定的。
  在冀南农村调查时,有的农民说,同是大水,1963年的决堤与往年漫滩不同,堤坝溃决来势猛,而漫滩损失小。大水年份河水漫上来,庄稼与房子淹了,人都已经跑到高处,将男带女,人跑得比水快,很少有死人的。水几天后就退了,只是房屋损得厉害,好多房屋都是土墙,泡坏了,但很少有死人的。
  1963年8月初开始,华北出现了两次大范围的强降雨。
  雨区从河南新乡开始,主要沿太行山东麓从南向北移动,直到北京。8月上旬十余天里,局部地区降水量达400-600毫米,接近常年一年的雨量,都集中到这十多天里下了。
  据说暴雨中心有两个:南部在邢台的内丘县,北部中心在保定市西完县。从雨区发展来看,先南后北,太行山的迎风坡笼罩在大雨之中,宽度约100公里。
  “1963年海河上出现了24小时最大雨量950毫米的63·8特大暴雨,冲垮了东川口等4座中型水库;1975年,淮河上出现了24小时最大雨量1060毫米的1975年8月特大暴雨,冲垮了板桥和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京广铁路也被冲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是我们现在偶尔能在报纸刊物上见到的记述,都把24小时最大降雨量多少放在前面,作为水库垮坝的“定语”,这就是学问。
  这些说法无非是要使人们相信,水库的溃坝是天灾而不是人祸。
  一切科学皆由实证为前提和基础。至于河北内丘县山区某点所创造的中国大地强降雨之最的纪录,有的专家至今还有怀疑,哪个气象台站、谁做的降水记录?有没有误差?档案能否解密?--这些都暂不讨论,姑且存疑。
  8月初的强降雨过后,漳河、卫河、子牙河很快形成了洪水,洪峰向入海口移动。北部的大清河接着出现了洪水。南北洪峰相遇,几乎同时到达下游,对天津和津浦铁路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最大的损失是冲毁了津浦铁路--这应该有拦洪防洪方法不当的问题。
  降雨区沿太行山北移,各地暴雨集中的时间不同,有两三天,也有四五天的。河北中部平原地区雨量不大,津浦线两侧雨量仅为一二百毫米,沿海和天津一带雨量则更小,有的地面才刚刚打湿。可以说,暴雨并不是全流域的。
  但这场暴雨造成的灾害却异常严重:5座中型水库、332座小型水库被冲垮,水灾中遇难的5000余人,相当一部分死于水库堤坝的突然溃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干流堤防决口2396处,滏阳河350公里全线溃不成堤。此外,还有京广铁路几百公里路段和津浦铁路被冲毁。

  • 首页
    返回首页
  • 栏目
    栏目
  • 设置
    设置
  • 夜间
  • 日间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 宋体
  • 黑体
  • 微软雅黑
  • 楷体
文字大小
A-
14
A+
页面宽度
  • 640
  • 800
  • 960
  • 1280
上一篇:怅望山河53 下一篇:怅望山河55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