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5)
研讨会(5)
我对这个小说,作者在这儿,我有一个感觉,这个小说给我一个不解渴的地方,我们非常严肃的提出了问题,这绝对是非常及时、迫切、重要的,但是我感觉作为小说家来说,或者说作为这个问题来说,应该把这个问题提得更深一点,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当然有的人没写,有的人没有能力,有的人不屑于写,但是你有了这个条件,但是更多要注意到的,我们现在面临的是非常严峻的困境,比如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我就知道,比如说一个人他的成长应该是什么样,但是确实我作为一个家长来说,我宁愿让我的孩子就着社会的规范亦步亦趋可以找到一个寄身的地方,我也不愿意把他放到我们所理想的状态当中,让他自由的行走,因为这个社会的残酷,现实的严酷比我们的理想更加沉重,更加尖锐。现在很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人人都追求,因为这是一个考试的时代,这个社会的悖论就在这个地方,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教育,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比如说是考试,但是这个社会可能最大的公平也是考试,比如你是大学毕业,你要到一个单位,通过什么来证明说你的进入是公正的,是应该的,他是不应该的,那就是考试。我们现在知道大学、研究生、博士一直到国家公务员到任何一个单位,比如说到《文艺报》这样一个不怎么样的单位来工作,也得有400个硕士、博士的报名,这就是社会的严酷,你到底是练考试的本领还是张扬你的个性?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如何在困境当中去挣扎、体验,这是很难的,像张冲这样的人来说,在小说里面立住了,没有问题,但是作为现实的人来说肯定是失败的,人不可能说有颗金子般的心,所以就可以原谅所有的一切,就可以给相应的社会地位,现在的社会地位就是残酷的竞争,就是通过所有的考试,哪怕就是让人非常不能理解的考试来实现和完成。这其实是我们应该要面对的更大的一个问题,这个小说如何在这方面,当然还可以再写下去,素质教育的失败就在于你在应试教育面前完全是一个说辞而已,根本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少年张冲六章》给了我很大的一个触动,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作家在很多时候,超脱现实很难,但是深入现实,直面现实更难,我觉得他首先面对了这样一个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当然深挖出来多少意义,那是我们读者的面前,但是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样一部作品在今天还是非常及时,非常重要,而且也是由这个话题,我觉得这样的小说还是可以继续写下去,真正的一个人的成长史,其实是一个就范史,每个人最后都必须到某一个秩序里面去就范,而不是你张扬个性,这种张扬个性就是少年劳教犯,这是一个悖论,也是一个固定,但是这个小说引起我这么多思考,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也是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应当丢掉的传统,这个小说虽然没有声张,但是继承这样的精神,我觉得非常好。谢谢。
胡平:第一,《人民文学》现在推了这部长篇小说…。第二杨争光和刘震云都是搞影视的长篇,现在都开始搞小说,起码没有放弃小说,这个也非常欣慰的,不是一搞影视小说就顾不上了。第三这部小说问题提出的非常尖锐,一个孩子进了劳教所,非常沉重,确实揭示了我们当前青少年一个成长道路的困境,还不光是教育,确实是孩子从出生起就被老师、家长、社会强迫的推向一条道路,非常沉重的道路。第四,两大问题里边,一个是应试教育,一个是教学的体系,过去一般都针对应试教育,但是这个小说里对于我们现在教学体系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这是相当有深度的,里边列了那么多课文,一篇一篇的指出问题,这个东西非常之深刻,我们为什么出不了大家呢?我前两天还在跟一个人聊,当时我也觉得确实我们的教育遏制了大家,我老觉得好像真正的大家读书院出身,留个洋,好像是这个路子,而不是我们现在这个路子。再有一个应试教育这个东西,不应试也没办法,同时应试也是一种素质,谁说应试不是素质,心理素质首先要过硬,另外学问,你的学习也是要过硬的,应试教育还是源于计划生育当时的政策搞错了,造成现在谁上北大、谁上清华,这个东西严重在这儿。这个小说揭示得还是非常深刻的,这个问题非常之突出,而且是探索性的,六种讲述,六遍讲述,而且这种讲述还是让大家可以接受。另外这部小说也不会让人觉得别扭,这个作品的分量1/2也在探索性,这个探索性也是成功的。